抑毒降酶散 1号: 珍珠草 30g 地耳草 20 贯众 20 垂盆草 20 五味子 20虎杖 15 丹参 15 柴胡 15 青皮 15 炙甘草 6 黄芪 20 白术 15 砂仁 12 草果仁 15 中医学认为:乙型肝炎主要是湿热邪毒入侵与正气受损所致。湿热阻于脾胃则升降运化失常, 故常有恶心呕吐, 纳呆, 腹胀, 舌苔厚腻而黄; 湿热阻于肝胆则气机不畅而出现胁痛, 胸闷, 肝大且触痛, 胸闷, 肝大且触痛; 热迫胆汁外溢, 则出现目、肤、尿俱黄, 口苦; 湿热阻滞经脉, 气血运行不畅则出现疲乏无力。此方以珍珠草为君, 清热解毒、平肝益气. 臣药地耳草、贯众、垂盆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 白术健脾燥湿, 二药共奏扶正固本之效; 再以草果仁温中燥湿, 砂仁行气化湿, 二药醒脾和胃,复脾胃升降运化之功; 四药性温, 可除君臣四药苦寒伤胃之弊; 柴胡、青皮疏肝理气,虎杖、丹参活血化瘀; 以五味子酸咸入肝,收敛固涩,以防清解、升举、行化太过;使以甘草一则调和诸药, 二则甘温调中。此为《素问· 至真要大论》:“君一臣三佐九, 制之大也”。全方抑毒、固本、健脾、疏肝四法共用, 具有“抑毒而不伤正气,活血而不耗血”的特点。从现代医学看,乙型肝炎主要发病机理是:病毒经血或其它途径进入人体后,在肝脏细胞中潜伏或复制, 引起的肝脏特异性自身免疫反应, 肝脏因肝细胞发生肿胀、瘀血及浆细胞的浸润而肿大; 肝肿大, 使肝包膜紧张牵拉而引起肝区痛; 因胆红素的产生、排泄障碍故可出现黄疸;肝细胞膜通透性增加或胞膜的破裂,致转氨酶释放入血, 故血清中转氨酶升高; 因白蛋白合成障碍, 网状内皮系统增生活跃, 故出现白、球蛋白比例异常; 因肝对雌激素的灭活作用减低,引起动脉性毛细血管扩张,故出现肝掌和蜘蛛痣; 由于胆碱酯酶活力下降, 引起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 糖代谢紊乱, 致乳酸积聚,故出现全身疲乏无力;由于酪氨酸酶使酪氨酸变成黑色素,故面部色素沉着, 皮肤黝黑。免疫复合物的形式沉积于血管壁, 关节滑膜和肾小球基底膜, 使其它器官受到严重、持久的损害。方中的珍珠草能够与 HBV-RNA 特异结合, 通过降低乙肝病毒复制中间体 HBV-RN A 的水平, 有效抑制病毒复制; 抑制肝星状细胞的增生, 活化及减少胶原蛋白合成, 直接影响结缔组织代谢, 从而抑制和逆转肝纤维化。贯众、地耳草、五味子、虎杖、丹参对 HBsAg 具有抑制作用, 虎杖对 HBV-DNA P 直接抑制率达 50% 以上, 黄芪、柴胡、虎杖、丹参对 HBV-DN A 具有明显抑制作用。五味子、虎杖、垂盆草对降低血清转氨酶有较好的效果, 其中, 五味子有抗自由基作用,可稳定肝细胞膜,抑制线粒体中转氨酶的释放,促进肝细胞再生, 方中能降低血清转氨酶的还有丹参和地耳草。从免疫调节功能方面看, 黄芪一方面能够促进机体非特异性免疫, 增强单核- 吞噬细胞系统功能, 提高白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数量, 增加其活跃度, 另一方面促进特异性免疫系统, 增强 T 细胞功能, 从而提高机体免疫力。白术、丹参有提高血清白蛋白作用, 地耳草对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及非特异性细胞免疫都有较显著影响, 可明显增加特异性抗体形成的细胞数。在保肝利胆方面, 虎杖中所含的虎杖甙具降血脂和保肝利胆的作用; 丹参能抗肝
自拟方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