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能量角度看价值,从价值角度看世界马克思主义体系的基本逻辑思路是: “从时间角度看价值, 从价值角度看世界”, 得出了结论:“一切节约, 归根到底是对时间的节约”, 他采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度量劳动价值, 建立了“剩余价值价值学说”, 并以此为理论基础, 建立了共产主义的理论体系。“统一价值论”的基本逻辑思路是: “从能量角度看价值,从价值角度看世界”,得出了结论: “一切节约, 归根到底是对能量的节约”, 它把价值定义为“广义有序化能量”,采用“社会必要使用价值消费量”来度量劳动价值,并实现了价值理论的统一化、数学化和自然科学化,为整个社会全面走向自然科学化奠定了理论基础, 为彻底消除社会科学中普遍存在的主观性、模糊性和歧义性铺平了道路。一、能量是衡量一切形式物质运动规模的统一尺度世界万物是不断运动着的,在物质的一切属性中, 运动是最基本的属性,其他属性都是运动属性的具体表现。物质的运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对于每一个具体的物质运动形式存在相应的能量形式, 例如: 与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对应的能量形式是动能;与分子运动对应的能量形式是热能; 与原子运动对应的能量形式是化学能; 与带电粒子的定向运动对应的能量形式是电能; 与光子运动对应的能量形式是光能; 等等。当运动形式相同时, 两个物体的运动特性可以采用某些物理量或化学量来描述和比较。例如, 两个作机械运动的物体可以用速度、加速度、动量等物理量来描述和比较; 两股作定向运动的电流可以用电流强度、电压、功率等物理量来描述和比较。但是, 当运动形式不相同时, 两个物质的运动特性唯一可以相互描述和比较的物理量就是能量, 即能量特性是一切运动着的物质的共同特性, 能量尺度是一切运动形式的通用尺度。因此, 可以对能量做出全新的哲学定义。能量的定义:用以衡量所有不同运动形式物质之运动规模的统一客观尺度。由于任何物质之间的能量传递与能量变换遵循着“能量守恒定律”, 即不管物质之间怎样相互作用, 总的能量不会发生变化, 因此可以认为宇宙总的物质运动规模不变(即运动规模守恒定律)。物质的能量释放过程可以看作是一个物质改变另一个物质的运动规模的过程; 用物质的能量释放速度来描述一个物质改变另一个物质的运动规模的强度。二、能量也是衡量人类一切形式运动规模的统一尺度人类是一种特殊的物质,人类运动是一种特殊的物质运动,人类运动的规模同样用能量的形式来进行统一度量。 19 世纪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一种是以热力学第二定律为依据的退化观, 它认为能量的耗散使宇宙趋于“热寂”, 结构趋于消亡, 系统趋于无序; 另一种是以达尔文进化论为依据的进化观, 它认为生物进化的结果使生物种类不断分化, 结构不断有序, 功能不断强化。物理学家普利高津创立的“耗散结构论”认为, 一个与外界既有物质交换又有能量交换、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系统, 可以产生一种稳定的自组织结构( 即耗散结构), 该系统各要素之间产生协调动作和相干效应, 使系统不断向分化性、组织性和有序性的方向演化。生物是一种典型的耗散结构, 人类是一种高度发达的耗散结构。由于耗散结构的有序化以环境更大的无序化为代价, 其整体效应仍朝着无序化的方向发展, 仍然服从热力学第二定律。由此可见,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就是有序化运动规模不断增长的过程。能量是衡量一切形式物质运动规模的统一客观尺度, 也是衡量一切形式物质无序化运动规模和有序化运动规模的统一客观尺度, 其中用以衡量物质的无序化运动规模的统一客观尺度为无序化能量, 用以衡量物质的有序化运动规模的统一客观尺度为有序化能量, 因此衡量人类有序化运动规模的统一尺度必然是“有序化能量”。耗散结构论当初是从热力学角度提出来的,在一定程度上弥合了社会科学与物理学之间的鸿沟, 但这种弥合并不彻底。耗散结构论认为, 一般物理系统的自发过程是物质运动不断趋于无序化, 其判别依据是:“熵函数”( 即能量与温度的比值) 将会自发地增长(即“熵增原理”)。熵函数的微观物理意义是它直接反映了系统中物质运动的无序化程度或物质分布的均匀化程度,熵值的增长(或减少)意味着系统中物质运动无序化( 或有序化) 程度的增长, 这就产生一个认识误区, 混淆了“能量有序”与“物质有序”的根本差异。事实上, 物质是能量的载体, 物质的运动与变化所表现的核心内容是能量的运动与转换, 熵值的增长( 或减少) 在本质上反映的是能量运动的不断无序化( 或不断有序化)。熵函数是系统的状态函数, 负熵或正熵是系统能量有序化发展的状态结果, 而不是外界动因,用“负熵流”来描述的用以推动系统能量有序化进程的外界动力源是不存在的。熵是能量与温度的比值, 改变系统温度的外界动力源是能量, 改变熵值的外界动力源也只能是能量。所谓“有序化能量”就是能够按照主体生存与发展的要求
从能量角度看价值,从价值角度看世界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