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空法师人生感悟 1 、没人知道,下一刻自己到底身在天堂还在位于地狱,我们唯一能做到的,就是和平温雅的接受,然后继续往下走。 2 、过多的阅历,使我早生华发,过度的洞察,使我明辨是非。 3 、不要抱怨生活对你不公平,因为生活是由你一手创造的,犹如一张白纸,点缀好坏由你决定。 4 、生命如悬丝,来去自如,甚至连一丝微风都算不上,所以不必要太过于执著。 5、不要痴心妄想要某个人一生只钟情于你, 那是不可能的,他(她) 能选择爱你, 就有权利选择爱其它人! 有一天失去了他(她), 没必要痛彻心扉, 伤心欲绝! 要看清的爱的本质, 只有那样, 才能在爱中, 得到爱的升华。 6 、世界上最珍贵的不是——曾经失去的和未能得到的!而是现在拥有的! 7 、不要侥幸你比别人聪明,利用某种手段得到了很多,有可能下一步,等你的,就是得到的背后的代价! 8 、生命只是一颗荷叶的露珠,风来了,它便结束了。 9 、感谢生命给我的痛苦和磨难,因为每一分痛苦背后,都说明我前进了! 10、生命有时是一种快乐的享受, 当他充分发挥出光明、纯洁、高尚、真诚时;有时又是一种痛苦的煎熬,当他充分发挥出黑暗、龌龊、卑鄙、虚伪时。生命似乎在这两种情况永远延伸着, 每一刻都要我们审视自己,该如何去抉择。慈悲远比怜悯伟大——浅淡二十一世纪佛教慈善文化佛教传入中土两千年, 已在人们心中生根发芽, 开花结果, 影响着中国文化, 与人们日常生活形影不离。佛教慈悲理念影响着人们, 滋润着人们。特别是佛教慈善教育在当今文化领域里, 独秀一枝。穿越千年的时空,积累岁月的沉淀。佛教逐渐走向全世界,社会的和谐,文化的博大,民心的宁静,更离不开佛教慈悲博大的精神。五千年华夏文明史,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其中许多优秀的成分,至今影响着我们的言行举止, 成为我们的行为准则。孔子说的“仁者爱人”、孟子说的“恻隐之心, 人之端也”、墨子说的“兼爱”, 道家说的“积德”, 佛教说的“慈悲”等等。所谓慈善, 就是怀有仁爱之心, 广行济困之举, 是仁德与善行的统一。慈, 愿给人民群众安乐的心, 也是仁爱心的无限扩大。善, 合于理为善。慈善没有人的贫富有高低贵贱之分,任何人都可以行善。慈善是社会责任更是社会道德。慈善事业的迅速发展, 它将对生活贫困的群众有极大的帮助。佛教给人智慧,给人解脱,应众生之机说法、施教。在传统的慈善理念里, 慈善捐助往往遵循由近及远、由亲及疏的潜规则,有着浓厚的乡里情结和亲疏情缘。慈善是金钱和物质的捐赠,是富人的专利。而佛教无缘大慈的精神超越了这一切,与众生同体,像维摩诘大士言,因众生病而病。就是因为这种与众生同体的精神,佛教的慈悲在两千年发展史才显得光辉熠熠,慈光耀人。一、慈悲远比怜悯伟大。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但必须得去挖掘, 懂得世人苦人多。我们可以试想, 当我们躺在舒适的沙发上欣赏电视的时候; 当我们坐在明亮的教室里聆听老师传授知识的时候; 当你拥有健康的体魄, 安心办道的时候……我们是否想到了家破人亡、无家可归的流浪游子?是否想到了渴求希望、憧憬未来的失学儿童?我们是否想到了汶川大地震没有家园的苦民,没有温饱的儿女?使命有千万种,但不外乎给人安乐,给人幸福。作为佛教的我们, 是不是多应想一下苦难的众生, 正所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之绝学,为万世之开太平。佛教慈善文化着重点在于爱, 有了爱, 才能有真正的温暖, 真正的和谐。慈善是普遍互助的公益事业。慈善不仅包括捐献钱物, 同时也包括奉献知识和劳务, 是所有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现代慈善文化是建立在人格平等的基础上, 互相帮助, 同舟共济, 它具有人文关怀的新内涵。它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慈善捐助行为。在社区里, 除了捐赠钱物, 我们以体力去帮助别人, 也是慈善行为。如果我们给人家工作不求报酬, 做义工, 也是慈善行为。假如我们有一颗慈善的心, 那么我们每天时时刻刻,统统都在做慈善。所以说,慈悲永远比怜悯伟大。中衡。对于我们坐在明亮的教室聆听法师谆谆教导的人来说,穷得连小学都上不起的孩子们简直是不可思议。然而,中国的贫困地区不会因为你认为它不可能存在而消失,中国的失学儿童也不会因为你认为不可思议而不存在。他们真实的存在于这个社会, 他们需要社会的关心, 需要社会的帮助, 所以我们所要做的, 不是惊讶, 也不是叹息, 更不是漠视, 而是应该奉献我们的爱心, 伸出我们援助的手。慈悲济世、利乐众生是佛教界最基本的理念。二、现代人心需要慈善文化。时下的社会, 人们的价值观, 道德观, 人生观都随着物欲横流的世界在改变, 人心少了热情, 多了冷漠; 亲情少了沟通, 多了自私; 家庭少了温暖, 多了代沟。世界近了, 可人心远了。所以这个世纪的主题, 仁人志士,提出和谐,呼唤佛教。众所周知,凡是居民或邻居想知道
湛空法师人生感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