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童年的水墨画》第二课教学设计
大学城人民小学 杨凤
课文分析
本篇课文是部编新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整个单元的语文要素有两个,一是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二是写一个身边的人,尝试写出他的特点,在本节课里,两个语文要素都要涉及到,而我更侧重于第一个单元要素,在学习这首诗的时候,我将带着孩子们一起打开五官,在诗中去看,去想,去听,去感受。
这首诗里的三首小诗都运用到了相似性的想象,第一首小诗运用的是颜色相似的想象,第二第三首小诗运用的是形状相似的想象,在三年级部编教材第五单元里,整个单元的目标都是带领孩子们走进想象的世界,感受想象的神奇,那么这一个单元,我将延续第五单元对于“想象”这一环节,想了各种各样的办法,例如自己绘制第一首小诗的插图,让孩子们在具象的感知了诗中所写的景物之后,还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在我画的插图上面进行补白想象,这样一来孩子们对于整首诗的意境感受会更完整更深刻。
这篇文章的诗歌文体,决定了我的阅读策略,诗歌中感悟体验,重二度创作,重感情朗读。在第一课时里,我和孩子们一起不仅解决了生字词还一起进行了不同形式的反复朗读,这一课时,我会给孩子在创设的情境之下,补白想象,合理想象,把自己代入童年钓鱼、溪水、摘蘑菇的那个角色,真正体会到童年的快乐。
我在这首诗歌里确定了几个理解难理解句子的方法,分别是,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联系已学知识,发挥想象,结合插图,这五个方法会在“溪边”这首小诗中提炼出来,而抓住人物特点,会在“江上”解决,带着已学会的方法解决“林中”那句“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就会稍显轻松。
二、学习目标
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如“人影给溪水染绿了”联系上文体会溪水的绿;“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联系上文以及想象画面比较出小蘑菇和儿童的相似之处体会采蘑菇儿童的可爱。
学会观察并抓住一个人身上的性格、外貌、特长等特点并发挥出相似性物体的想象。
。
三、教学重难点
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和句子,如:从“染”字体会溪水的绿;从“蹦跳”一词体会儿童钓鱼的欢乐;比较小蘑菇和儿童的相似之处体会采蘑菇儿童的可爱。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画面。
教学准备
插图设计,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确定三首小诗的图画标题,分别是“溪边钓鱼图”、“江上戏水图”、“林中拾蘑菇图”。
学习《溪边钓鱼图》
《溪边钓鱼图》里前两句诗里的景物。
,贺知章的《咏柳》,确定垂柳的颜色为绿色。
,确定溪水的特点有三个,分别是清澈、平静、绿。
发挥想象,补充老师给出的插图,溪边还有哪些绿色的景物会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让溪水变得更绿?(补白想象)
联系上文,已完成的学习单一,理解“人影给溪水染绿了”这句话。
再一次补充插图,发挥想象,溪边还有哪些不是绿色的景物倒映在水里也会被溪水染成绿色,进一步强化
18.《童年的水墨画》第二课教学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