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鹭图,刘羽》阅读答案.doc《一鹭图,刘羽》阅读答案
篇一:一鹭图)
《一鹭图》
唐?刘羽
芳草垂杨荫碧流,
雪衣公子立芳洲。
一生清意无人识,
独向斜阳叹白头。
这首诗很好理解,前两句借雪衣公子(白鹭)托物言志,抒发作者清高淡远,不与世俗同流的思想感情。在唐朝初期的虞世南的《蝉》中有着类似的思想情感,虞世南在《蝉》中写道:“垂缕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在古代刘羽跟虞世南他们这种清高独处、不与时合的思想比较常见,这和中国古代仕人所受的文化熏陶有着直接的联系,从东晋的陶渊明开始这种思想犹如一个魔咒一般控制着历代的文人墨客,左右着他们的思想,其实究其根源这种思想的形成和封建社会黑暗政治的压迫不无关系。刘羽这首诗我个人觉得妙就妙在后两句:“一生清意无人识,独向斜阳叹白头。”这到底是一种幡然醒悟还是一种知己难寻的感叹恐怕就不是那么容易说的清楚了。在骆宾王的在狱咏蝉中骆宾王要表现的思想就比刘羽的要清楚:“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我们不难看出骆宾王的高洁是希望得到人的认可的,是依旧希望在这浊世找到真正能知晓自己高洁之处的人。可是我们仔细体会刘羽的这句诗,假如从他幡然醒悟来讲的话那就是他是真正懂得了这清高不过是自已一人独品,枉费光阴,醒悟之后又多少有些感叹韶华不再,光阴荏苒,怕是要有追悔之心。假如说他是依旧清高自诩,又来的如此决绝,对自己的清高能否为世人所认识的到已经不再抱任何希望或者说奢望,假如是这样的话他的清高又直上一个台阶怕是远远出骆宾王之右。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讲,刘羽的这首诗的后两句都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思想空间,他是一种站在回望的角度来阐述人生的哲学,到底自己追求一生的东西到人生最后光景的时候会是怎样一种境地?无论是失意还是得意,以回望者的身份来回顾这一生坎坷波折,任谁怕是都有一番“一生清意无人识,独向黄昏叹白头”的感慨吧。但是回过头讲,假如我们在感慨晚之后有第二次选择,让我们白发换黑首,韶华重现,我们又会怎样来“谱”这首诗的前两句,也就是自己的感慨的人生呢,也许还是很多人依旧会选择继续做一个立于芳洲碧荫的雪衣公子吧,这样来看,刘羽这首诗的前两句也不单单是简单的托物喻己,而是一种人生态度,刘羽借此诗写的是白鹭的一生,也是自己的一生,更是很多人的一生。只是往细了说每个人立的芳洲并不是都一样,但无一例外都是自认为的芳洲,自诩的雪衣白鹭,而人生的感慨是生命体验的一种升华,无论这种感慨是怎样一种感情都是我们芳洲一生的体验升华。
篇二:2015—2016学年(上)高一期末语文适应训练(2)
2015—2016学年(上)高一期末语文适应训练(二)
(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
一、名篇名句默写(6分)
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苏轼《赤壁赋》中用比喻手法,感伤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 , 。
(2)屈原在《离骚》中借前贤能够坚守正道来勉励自己: , 。
(3)王羲之《兰亭集序》中表现兰亭环境优美的句子是:“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而表现兰亭气候宜人的句子是“ , ”。
二、文言文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3题。(10分)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2、下面对划线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荆轲顾笑武阳 顾:回头
B、北蛮夷之鄙人 鄙:粗陋
C、愿大王少假借之假:宽恕
D、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度:估计
3、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3分)
答:
(2)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
《一鹭图,刘羽》阅读答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