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
李双双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意。
3、会写、会用“兄、独、异、佳”4个字。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意。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导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唐代诗人王维写的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理解题目意思。
1)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师:重阳节又是什么节?(生:老人节)
2) 忆:想念,思念。
3)山东是指的什么地方?(古时候指华山以东的地区,并非专指今天的山东省。在这里专指华山以东,作者家乡蒲州。)
3、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诗人王维:
王维(701—761),字“魔诘”, 多才多艺,擅长绘画、书法,精通音乐,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他与另一位唐代诗人孟浩然并称“王孟”。这首诗是王维在长安谋取功名时,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当时他17岁。
二、初读全诗。
听朗读,读准字词,把握诗歌朗读节奏。
三、结合解词,理解诗句。
1、独在异乡为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1)独:单独。
异乡:他乡、外乡。就是家乡以外的地方。
逢:碰见;遇到。
倍:加倍。
"佳节"指的是什么节日?(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这天)为什么这一天王维"倍思亲"?(因为他独自一个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感到寂寞。)
2)诗意:我独自一人在外地做客,每到重阳佳节就加倍思念亲人。
3)小结:
2、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遥知:在遥远的地方猜想。
为什么要登高?(古时候有这样一种习俗,就是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这天,人们都要登高避灾。)
茱萸(zhū yú):一种有浓烈香气的植物(一种香草)古时候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这天,人们都喜欢插戴茱萸,据说这样可以避邪、消灾。
2)诗意:我在遥远的地方,想到今年重阳节兄弟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他们都插戴着茱萸,站在那高高的地方,遗憾的是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3)小结:这两句诗中,诗人想到了什么?从中能体会到什么?
这两句写诗人想象家乡的兄弟们( )、插( ),欢度( )佳节,却只少了自己。从中可以体会到诗人独自一人在他乡的( )和( )之情。
3、齐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加深理解全诗的意思。理解诗句的意思。
诗人王维因为要在长安谋取功名,不得不与自己的故土和亲人告别,作客他乡。远在外地的他,时常想起家乡的朋友和亲人。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王维想:家乡的亲人、兄弟们一定在插满茱萸的高山上祝愿我在外乡一帆风顺吧!遗憾的是,我无法与亲人、兄弟们一起度过这美好的时光。这首诗表达了身居外地的诗人,适逢重阳佳节,更加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4、
四、生字记记记:
1、读字组词、书写。
2、识记
1)兄:祭祀时念念有词地祝祷的族长。兄弟、师兄、表兄。
2)独:独自、独唱、独立、独一无二、独断专行、独具匠心、独善其身。
3)异:送养或遗弃不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1]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