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如何看待人际中的施与受关系.doc.doc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2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如何看待人际中的施与受关系有些人为了维持这样的“权力感”,常以一种“宁人负我,也不愿我负人”的生活原则来生活,而不愿接受他人的给予。许多所谓“理想主义者”,事实上都是“助人者症候群”。人类的关系始于施与受,而施与受又开启了我们的清白与罪疚的经验。这是因为,一方带着期待而付出,接受的一方则感觉自己背负着回报的义务。一方带着期待, 另一方则感受到义务, 如此一来, 造就了每一段关系中的罪疚与清白,也使付出与接受的两方交换位置; 除非最终的施与受达到平衡,否则无论是付出或接受的一方,都不会满意。这意味着接受的一方将有机会付出,而付出的一方也必须能够接受。无论快乐与否, 当我们接受了别人的礼物, 我们也失去了独立与清白。当我们接受时, 会觉得对给予者有所亏欠, 我们会因亏欠而感到不舒服, 并且努力回报以使自己释放这样的压力。每一份礼物背后, 都有这样的代价。另一方面, 当我们不求回报地给予某人或是付出大于回报时, 通常会以愉悦的方式经验到清白感, 也就是当我们不亏欠任何人、无所求或没有得到任何赠予时,我们通常会有轻松而自由的愉悦感。当施与受能够平衡, 我们才能经验最深沉的满足。然而, 为了维持前述清白的愉悦感, 通常人们会有以下三种行为模式。首先是: 1 、自我设限有些人会为了维持清白感, 而拒绝参与任何形式的交流, 他们宁愿封闭自己, 也不愿接受来自他人的任何赠予。如此一来,他们就无须背负对任何人的责任; 这是一种“旁观者”的清白,他们借由不参与而无须玷污自己。所以,他们常因为对生命采取冷眼旁观的立场,而产生空虚和不满足的感受。许多忧郁症的人采取这种生活态度,首先他们拒绝来自父亲或母亲( 或双方) 的给予,然后将这样的态度扩展到其他关系,最终导致这个世界所给予的任何美好事物。他们合理化这样的生活态度是——“对方所给予的并不是我需要的”或“对方所付出的无法满足我”。有些人拒绝的理由则是, 不愿接受给予者的批评或附加的限制。无论基于什么理由,结果都是一样,他们的心中充满着被动与空虚。我们会在另一些人身上看到完全相反的情况。他们愿意接受父母所付出的, 这意味着他们接受父母如是的样貌, 并且带着感恩的态度接受来自父母的赠予。这样的接受经验, 是一种幸福的能量流动, 这使得人们能在其他关系中也充分地经验“施”与“受”。 2 、助人者症候群第二种维持清白的方式, 是否定自己对他人的需求, 这发生在当我们付出多于别人的给予时。这种维持清白的方式是短暂的,一旦我们接受了他人的给予,

如何看待人际中的施与受关系.doc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lxydx666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6-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