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犬之声不闻老死难以往来——山区居民点分布情况调查襄阳纪委程元银作于 1990 年本文以湖北省谷城县石花镇界牌垭村 1990 年前后居民点的分布情况为例,解剖这一只“麻雀”,以说明山区居民点分布的一般情况, 分析其现状,探求共性的东西。一、零星分散:山区居民点分布的主要特点界牌垭村位于谷城县西北部边缘的山区,与丹江口市土关垭乡搭界。该村南北长 公里, 东西宽 公里, 面积约 平方公里, 境内大大小小的山头山包有 200 多个。湖北省老河口至陕西省白河县的老白公路横穿全境,过境 6 公里。全村现有 260 户 955 人,分居在 7 条山沟的 80 多个山冲里或山坡上, 每个居民点平均只有 3 户人家, 其中单门独户的有 38个,2至 4 户的有 32 个, 5 户以上的有 15 个,最多的一处住有 8户 31 人。该村居民点分布的最大特点是零星分散,居住人口太少,即每个居民点平均只有 11 人,而且相互之间距离较远。 260 户中约有 90户(占 35% )住在老白公路沿线,其余 170 户零零星星地散居在各个山冲里、山坡上或山脚下。各邻近居民点之间的平均距离将近 1 公里, 其中有 14 个居民点分别距其最近的居民点 2 公里以上,有分居 6处的6 户人家分别要翻一架山过一道沟才能走到别的住户那里, 最远的 l 户距村中心——会计室 公里。二、行路难生活苦素质低:分散居住的最大劣根性分散居住, 本身存在着很多弊病, 由此也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社会交往带来许多困难。它不仅影响了经济发展, 也妨碍了人的发展。比较而言, 山区贫穷落后, 而分散居住的山里人则更加贫穷越发落后。有道是“春风不度玉门关”, 即便是几级的强台风, 吹到这穷山僻野也成了“强弩之末”。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 先进的科学技术, 发达的交通及通讯手段,现代人的文明生活方式等,都因为居住分散,道路不畅,交通不便,而很难传输进去,严重障碍了人的发展和物的发展,影响了社会的进步,从而形成了很多政治、经济和文化死角,以及科技、教育、卫生和计划生育死角等,使得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困难重重,生理及心理素质低下。 1 、进进出出艰难。这里最大的困难是交通不便,人们行路难难行路。这户到那户,此沟到彼沟,山上到山下,从来没有什么“阳关道”, 只有人畜从荆棘丛中踩出的一些曲曲弯弯、坑坑洼洼、又陡又窄、忽上忽下的羊肠小道。这些路犹如古老的蜀道,实在难走。一是板车自行车不能走,二是下雨下雪时不好走,三是天黑了不敢走,四是小孩子不敢单独走,五是山外来的人不愿走。背包的不敢侧身望、挑担的不好换肩膀。一旦大雪封山, 在十天半月里( 甚至更长时间), 外面人进不去,里面人出不来。 2、物质生活贫苦。同是一个行政村, 住在公路沿线、人烟稠密处的人家,有的盖了楼房,购置有电视机、录音机和缝纫机等,而散居在深山老林中的农户却有很多人衣不蔽体、食不果腹。该村约有 1/4 的人家一年竟缺半年粮, 国家给的供应粮( 1990 年以前) 也无钱去买; 有很多人家一年只吃 3 次肉——春节、端午和中秋节; 有的人家只有来客时才点个煤油灯, 才炒几个素菜。有一户姓贺的 5 口之家,在 198 9 年那一年, 只吃了 公斤菜籽油, 再就是年关时一次性地买了 5公斤多肥肉炼油吃,全家大人小孩未添过一
山区居民点调查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