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中药蟾蜍二,蟾蜍癞蛤蟆外观丑陋,皮肤灰黑,满身疙瘩,还会发脾气,鼓起肚皮"嘎嘎!!...... " 声音凄惨。常在池泽、石阶下、草堆里栖居, 行动笨拙; 人们一见到它就厌恶, 小孩会用木棒揍它; 当某人做一件力所难及的或可想而不可求的事, 旁人就嘲笑他异想天开, 还会添上一句:" 你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啊!" 现实中人们对癞蛤蟆不仅仅是偏见而是残忍, 前段日子, 报纸就曾刊登: 某某非法交易市场癞蛤蟆一天的成交量达某吨;上海郊区民间盛行把癞蛤蟆当美味佳肴享用的旧习,并漫延到广东及其他地区,餐馆的食牌上标有" 薰拉丝(其实是蟾蜍), " 还有红烧、清炖、油炸等。如今,原来随处可见的癞蛤蟆几乎难觅踪迹; 以后, 也许会象大熊猫那样受到保护. 其实癞蛤蟆应该受到人们的重视和保护. 它外表丑陋但舌上的"墨绿色"是世界最漂亮的颜色, 比缅甸的翡翠还要诱人. 蟾蜍是益虫, 每天要消灭几百只害虫,如苍蝇、蚊子、菜青虫、蚂蚁等;它还有极高的研究价值、药用价值; 今天的参考消息就刊登了美国人研究的: 以蟾蜍色胺治疗乙型肝炎比西药干扰素疗效高好几倍。古今中外的学者、文人、平民百姓都在赞美它历代记述蟾蜍,古指" 月精" 。《太平御览》卷四引< 春秋纬演孔图>:" 蟾蜍, 月精也。" 科举时代以" 蟾宫折桂" 比喻考取" 状元等功名。学友、诗友相互间常用祝词为" 但愿蟾宫早折桂。" 寒窗书剑十年苦, 指望蟾宫折桂枝。蟾蜍系我载, 其性味辛凉有毒、具有破结除积, 行水湿、化毒、定痛、强心之功效, 古人早已运用于临床治疗恶疮、瘰疬、肿瘤膨胀、水肿、慢性骨髓炎和心衰等。胡庆余堂的名牌传统中成药六神丸就是以蟾酥为主要原料制成的。成书于东汉未年的, 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即载有蟾蜍的功用,以后唐、宋、明、清等皆有发挥。历代记述:《神农本草经》: " 味辛寒。主邪气,破症坚,血痈肿, 阴创。服之不患热病。生池泽。" 唐? 甄权《药性本草》:" 杀疳虫, 治鼠漏恶疮, 烧灰傅一切有虫恶疮, 滋胤疮。"宋?《日华子诸家本草》:" 治疳气, 小儿面黄癖气, 破癥结, 烧灰油调,敷恶疮。蟾酥同牛酥或吴茱萸苗汁调,摩腰眼阴囊,治腰肾冷, 并助阳气,又疗虫牙。"明? 《本草纲目》: " 治一切五疳、八痢、肿毒、破伤风、病脱肛、发背疔疮、一切恶肿。明?《本草汇言》:" 疗疳积, 消膨胀, 解疔毒之药也。能化解一切瘀郁壅滞诸疾, 如积毒、积块、积胀、内疔痈肿之证, 有攻毒拔毒之功也。"清?《本草求真》:" 蟾蜍气味辛寒, 凡癥瘕积块, 风犬咬伤, 小儿疳积,瘟疫发斑,疮疽发背, 用之皆效。以其辛有发散之能,寒有逐热之功, 外敷固见神功, 内服亦能去积除热。蟾酥味辛气温有毒, 能拔一切风火, 辛温以治。盖辛主散, 温主行, 使邪气尽从汗出, 不留内入, 而热自可除矣。" 配伍应用:蟾蜍、蟾酥无论内服外用,均有解毒消肿,止痛之功,临床每与活血消肿止痛药配伍应用。如《外科大成》玉红散即由蟾酥、升药、乳香、没药等组成, 用治疮疡溃后腐肉未脱或溃久不敛致成瘘水。走马牙疳多见于小儿, 发病急, 病势重, 治疗非易,《杨氏家藏方》必效散以蟾酥, 人中白、麝香等共研外敷, 治一切牙疳, 齿龈蚀烂, 口臭出血。《郑氏小儿方》以癞蛤蟆、黄连、青黛、麝香合研外敷走马牙疳,侵蚀口鼻。《喉科心法》六神丸由蟾酥、牛黄、珍珠、当门子、辰砂共为细未、米浆为丸、百草霜为衣,治疗时邪疫毒,烂喉丹痧, 喉风喉痈, 双单乳蛾汤水难进者; 并治疔疮对口、痈疽发背、肠痈、腹疽、乳痈、乳岩, 一切无名肿毒; 兼治小儿痰急惊风, 肺风痰喘危在倾刻。用于痧症吐泻腹痛, 夏季感受寒湿秽浊之气, 误食不洁之物,腹痛吐泻,肢冷脉伏,甚则昏厥者,蟾酥内服有辟秽止痛, 开窍醒神之功,临床多与麝香、丁香、茅术、西黄等芳香之品同用, 如《绛囊撮要》蟾酥。《普济方》蟾酥托里丸治一切恶疮,由蟾酥、穿山甲、百草霜等组成。《医学正传》蟾酥膏( 蟾酥、白丁香、寒水石等) 研细外敷治瘰疬。此外, 以蟾酥、麝香共用治牙痛极效《圣惠方》。《外科大成》蟾酥散以蟾酥、半夏、闹羊花、胡椒等组成,用于外科麻醉。《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蟾蜍膏治附骨疽, 久不瘥, 脓汁败坏, 或骨从疮孔出。大蟾蜍一只、乱发一块、猪脂一斤, 同煎去滓凝膏,贴之即愈。……民间应用: 民间用药, 蟾蜍极受青睐。我们杭州人端午节, 人们食用蟾蜍, 饮用雄黄酒预防暑天热毒的习俗由来已久。治小儿疳积、腹大、黄瘦骨立、头生疮、结如麦穗, 用立秋后大蟾蜍一只制过服之, 积秽自下, 一月后形容改变, 妙不可言。小儿脐疮出汁, 久不瘥, 蟾蜍烧未傅之,日三,甚验。治破伤风: 用蟾蜍切剁如泥, 入花椒一两, 同酒炒熟, 再入酒二两半, 温热服之, 少顷通身汗出,
第四篇 中药 蟾蜍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