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探讨彝族民间故事的道德教化功能.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8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8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8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探讨彝族民间故事的道德教化功能.doc探讨彝族民间故事的道德教化功能
彝族民间故事是在彝族民间口头流传的一种题材广泛而又充满幻 想的叙事体故事,它从多方面反映了彝族的社会生活,反映了具有彝族特 色的社会形态、社会发展阶段、社会习俗以及伦理道德、宗教信仰、审美 观念等等。它一般都以奇异的语言和象征的形式讲述人与人、人与自然之 间的种种关系,就像所有优秀的创作一样,彝族民间故事从生活本身出发, 但又并不局限于现实生活以及人们认为真实的和合理的范围之内,它往往 包含着超自然、异想天开的成分。因此,广义的彝族民间故事包括神话、 传说、童话、生活故事、寓言、笑话等,而狭义的彝族民间故事则是指神 话、传说以外的散文叙事作品。本文所指的彝族民间故事是广义的概念, 通过对这些故事的分析,提炼出彝族人民对“善”与“恶”的理解和把握, 从而对彝族民间故事道德教化功能的有效性加以探讨和研究。
一、“善” “恶”观的起源和发展
善与恶是伦理学的一对基本范畴,是人们概括德行与非德行的最一般 概念。关于善恶观起源的问题,神学、非理性主义、经验主义、直觉主义、 马克思主义等都从各自的角度对其进行了阐释。如“神学将善恶的起源归 结于神的意志或上帝,由此将善恶的本质看做是对个体的规范和制约”。 在彝族民间故事中,人是由神创造的。而“善”“恶”作为人的基本道德 观念也是由神创造的。彝族的神话史诗《查姆》中叙述到:仙人儿依得罗
娃造了第一代人“独眼睛”人,仙姑罗塔纪姑娘促使第二代“直眼睛”人 诞生。这两代人都没能存活下来。到了第三代人,即“横眼睛”时代的人 才作为真正的人类在大地上存活繁衍。“横眼睛”人之所以存活下来,最 关键的在于他们拥有前两代人所没有的“好心”。“好心”使“横眼睛”人 不像前两代人那样“不管亲友,不管爹妈”。实际上“拥有好心”即拥有 了善的品质,人只有遵守神的“规则”,行为合乎神的意愿,才能存活和 繁衍。通过分析可知,虽然天神在创造人的时候并没有一开始就赋予他们 最完美的品性,但却为人类存活作出了“道德”上的限制和要求,只有符 合这些标准和要求的人才算得上是真正的人,才具有“善”的品质。如果 没有达到这些标准,即是“恶”,作为“恶”的惩罚,就是使其消失和毁 灭。至此,我们可以看到彝族人民在很早的时候就有了善恶意识和其所对 应的价值回应模式。
然而,“善” “恶”并非一成不变的。其所包含的道德内容会随意社会 的发展,生产力的进步而发展。据《西南彝志》的记载:远古时代“人与 人结合,聚居在山林之外”,“吃草籽、树果,穿的是兽皮”,生产力水平 极端低下,人们“打伙做活,打伙吃”,人与人之间无阶级和利益冲突。 在如此的社会环境下,“善”的指向不过为勇敢战胜自然,辛勤劳作,分 男女长幼,孝敬父母,团结友爱等等。随着氏族群落里开始出现阶级的分 化,最终由原始氏族社会进入到奴隶制社会。而这个时期“善” “恶”的 内容和评判标准也开始变得复杂。
二、“善”与“恶”的层次
根据“善” “恶”的指向不同,从彝族民间故事中可区分出两个层次
的“善”与“恶”,即大善与大恶,小善与小恶。
大善,即社会道德规范的先进层次,是“现实性与理想性的统一,是 在现实的利益需要和冲突中表现出来的,对人和社会需要、目的的维护, 甚至是长远利益和需要的维护……不是社会的每一个人都能做到的,常常 是社会最高道德价值的体

探讨彝族民间故事的道德教化功能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8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小雄
  • 文件大小89 KB
  • 时间2021-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