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旷世美女,只能有被雪藏的爱情——曹植《洛神赋》
2014-11-14 甘肃教师学苑
[文学品味] 面对旷世美女,只能有被雪藏的爱情——曹植《洛神赋》
《洛神赋》是三国时期魏国著名文学家曹植写的浪漫主义名篇,原名《感甄赋》。天才诗人曹植倾尽所能,用最瑰丽的辞藻来描绘洛神之美,抒发相思之情:
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
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秾纤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瓌姿艳逸,仪静体闲。柔情绰态,媚于语言。奇服旷世,骨象应图。披罗衣之璀粲兮,珥瑶碧之华琚。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躯。践远游之文履,曳雾绡之轻裾。微幽兰之芳蔼兮,步踟蹰于山隅。体迅飞凫,飘忽若神。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动无常则,若危若安。进止难期,若往若还。转眄流精,光润玉颜。含辞未吐,气若幽兰。华容婀娜,令我忘餐。……
浮长川而忘返,思绵绵而增慕。夜耿耿而不寐,沾繁霜而至曙。……
赋中的洛神流光溢彩,美丽绝伦,而原型就是建安时期的甄氏,是当年袁绍的儿媳。甄氏被曹操的大军俘获后,没想到却以其倾国倾城之貌俘获了三曹父子的心。曹操对甄氏垂涎欲滴,无奈曹丕先声夺人,要求甄氏归自己所有,为了笼络人心,曹操只能忍痛割爱。而在一旁的曹植也对甄氏一见钟情,惊为天人,并为她饮恨终生。
甄氏39岁时被曹丕赐死,这样一位在曹操和曹丕眼里惊鸿一瞥的尤物,终究没能逃脱红颜薄命的悲剧命运。但是,唯独曹植,这个才高八斗、心高气傲的男人,无论是在荣华显贵之时,还是穷困潦倒之日,都没有忘记她。曹植一生命运多舛,但他带着对甄氏的思念,用他一生的才气和热情,为这样一个注定无法得到的女人写下了名垂千古的《洛神赋》。由此,在洛神(即甄氏)的万种风情里,文学史上的建安风骨,才发出了更为璀璨耀眼的光芒。
三国是一个男人的世界,曹操和曹丕拥有很多女人,只有曹植最懂得珍惜,只可惜他的这份情爱在现实中却注定只能被雪藏。曹植的爱情,是那样的可望而不可即,在地老天荒之后,只有《洛神赋》中的爱情与美人馨香如故,迷醉着千百年来的读者。
[艺术视窗] 音乐的三度创作
一度创作——作曲。作曲家把自己对生活的感受用乐谱记录下来,好作品体现了作曲家对客观现实的认识、选择和态度,形式与内容统一;作品布局一定符合审美规律,逻辑周密,音乐语言生动,结构完美;作品必须有吸引人的魅力,感人至深,新颖而有创造性,能使听众得到很好地审美享受。作曲家的写作是带有目的的,是主动地创造行为。
二度创作——表演。表演家把纸上的符号变成活的音响,这是音乐艺术的本体,无论歌唱、演奏和指挥,总是在充分理解作品的精神实质的基础上展示作品的内容,表演者越具有高超的表演技能,就越能能心应手的描述音乐形象,解释音乐内容,在表演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融入了自己的见解,既有与作曲家目的性的认同,也必然加入了主观的创造,是先欣赏后创作。
三度创作——欣赏。听众并不是消极被动的聆听者,而是依赖敏锐的音乐认知能力,调动所积累的音乐经验和生活经历,以及文化修养和
面对旷世美女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