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义词【文言文教学要注意多义词义项的选择
中学文言文教学的一大重点是释词通句。释词是基础,通句是结果,必须先打好基矗释词中尤其要注意对多义词词义的解析,因为汉语多义词的现象非常普遍,对于不很发达的古代汉语来说更是这样,但这并不意味着多义词的诸种义项在文句中都同时可以表现出来,也不是既可以理解为A义,又可以理解为B义,而是只有其中的一个意义起作用,除此之外各个意义都是隐而不显、不起作用的。换言之,一个词具有多义,这是就其做为一个词在词典中独立存在时而言的,是就其潜在的可能性而言的。而当这个词进入具体的文句时,它就只能有一个确定的意义,这是就其在文句中的使用而言的,是就其表现出来的现实性而言的。如:
① 我执曹君,而分曹卫之田以赐宋人。 (《城濮之战》)
② 故秦苑囿园池,令民得田之。 (《汉书 高帝纪》)
③ 焚林而田,偷取多兽,后必无兽。 (《韩非子 难一》)
上例三句中都有一个 田 字。作为一个静止的词,在古汉语中它有 田地 、 耕种 等义项,但在具体的文句中却只有一个固定的含义。如在上例三句中,①之义为耕种的土地;②之义为耕种;③之义是打猎,绝对不能混淆和替换。把握不住这一点,就会曲解古文含义,甚而发生 古人怎么搞错了 的疑问。比如有人在读孟浩然的《春晓》时,把 春眠不觉晓 的 不觉 理解成了 没有感觉 ,因而发出了:既然没有感觉,又怎么能知道 夜来风雨声 的疑问。其实, 不觉 除了 没有感觉 义外还有 不知不觉 之义。此处正是春夜苦短,不知不觉天就亮了,并非酣睡而没有感觉之义。
更何况文言词不仅多义,而且模糊,即在有些句子里,一个词往往可以具有该词在静止状态所不具有的意义,而产生一种临时义,转化义。如:
④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这里的 处 即为 蹄颖、 足迹 之义,是临时转化义,在字典辞书里是找不到该义项的,同时用字典辞书所列义项去讲也是讲不通的。
我们要真正读通弄懂文言作品,必须确切地把握多义词在文句中的真正含义。一般来讲,确定一个多义词在具体文句中的单一含义,可以从下面几方面着手。
一、根据上下文义,看时间、地点、什么人说、为什么说、对谁说、怎么说等语言环境。不但要看在句中能否讲通,而且要看与全段全篇是否协调,是否前后一致。如:
⑤夫子曰: 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 (《礼记 苛政猛于虎》)
⑥固笑谓迈曰: 汝识之乎? (苏轼《石钟山记》)
上两句中的 识 字,一般来讲有两个义项,一读sh ,是 知道、懂得、认识 之义;二读zhī,是 记忆、记妆之义。例⑤按上文是孔子过泰山侧,听到有妇人哭于墓前,一家三代被老虎吃掉,却又不肯离开这 无苛政 之地,孔子便发出感叹,且用命令语气教育自己的学生应该记住这句话,故应读zh
ī,理解为 记妆。例⑥是写苏轼月夜泛舟游石钟山的切身体会,便高兴地问儿子苏迈: 你懂得吗? 如果把这个 识 当 记妆讲,便说不通,故只能读sh ,当作 懂得 去理解。
二、借助语法结构,看它充当什么句子成份,和什么词语搭配,构成什么语法关系。如:
⑦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史记》)
⑧太子即位为帝,谒高庙。元年,号令一出吕
多义词【文言文教学要注意多义词义项的选择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