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教育史名词解释.docx


文档分类:研究生考试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19882)
教育史名词解释
6、太守三学法:是北宋王安石改革太学体制中创立的教学管理方法。即:太学生员按等差分隶于外舍、内舍、上舍。
学员依学业程度,定期考试,依次升舍。初入学为外舍生,每年经内舍试,按名额升内舍,内舍生则经上舍试按名额升入上舍。上舍生按等级可取得科举考试的相应资格,其上等生可相当于科举及第。三舍生强化了学校的职能,一定程度上也使太学学业与入仕做官直接挂钩,提高了学校教育的地位。
16、京师同文馆;1862 洋务派最早创办的外国语学堂,专门培养洋务人才,课程侧重于“西文”“西艺”,采用西方的教学制度,实行分年课程和班级授课制。它是清末洋务运动的产物,是带有某些资本主义因素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学堂,是洋务学堂的典型。在近代教育史上,它被视为中国政府自行创建的第一所新式学堂,标志着中国近代新式学堂的诞生。
26、万木草堂:是维新教育时期建立的学堂,是康有为的讲学之地,1893年选定仰高祠为讲舍,定名为“万木草堂”。为培养维新骨干,传播维新思想而设立的学堂,它继承了传统书院的办学方式和教学方法,但在形式中注入了新内容。教学内容沿袭了义理、考据、经世和文字等传统提法,但包括了西方哲学、地理学、数学等学科内容,成为酝酿维新变法理论的场所,造就了一大批维新人才。万木草堂是一所旧式学堂向新式学堂过渡的学校。
28、洋务教育:是鸦片战争后的清代教育,是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兴办的教育,包括洋务学堂和留学教育,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教育总纲,是洋务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封建传统教育制度的首次改革尝试,是中国新教育的胚胎,传播了西学,培养了新式人才,但盲目模仿外国。
北宋三次兴学改革运动代表人物及主要措施
(一)庆历兴学
公元一零四四年(宋仁宗庆历4年),在范仲俺的主持下,北宋开始第
一次兴学运动。 这次运动的主要措施包括3个方面:
1、普遍设立地方学校。
2、改革科举考试。
3、振兴太学,并采用分斋教学的形式。
(二) 熙宁兴学

教育史名词解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艳子
  • 文件大小15 KB
  • 时间2021-05-31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