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礼仪伴我行
有一天,我走在路上,看到一个真实又让我感动的故事:一位母亲骑着自行车带着年幼的儿子缓缓而来。儿子一不小心,手中的面包掉在地上,母亲看见了,马上停下车,轻声地对儿子说:“来,咱们把它扔到垃圾桶里去。”说着两人弯腰一起捡起地上的面包碎。就是这不起眼的一幕,让我想去:素质,一种习惯;文明,是一种行为。无论是这位母亲,还是孩子将来的文明素质是如何,在这一细节中已有了答案。
在幼儿园里开展幼儿礼仪教育,使幼儿从小学礼、知礼、懂礼、用礼,为将来在社会中立足、为自我塑造完整的人格起到极为重要的重要。俗语说:三岁定八十,由此可见,3—6岁正是习惯养成的敏感时期,抓住这一时期培养,对幼儿进行文明礼仪教育,是不容忽略的,将关系到幼儿一生的发展,对幼儿的成长也是终身受益的。
而在现实生活中,还有许多与文明行为不对号入座的行为,都是因为不在意而不放在心上,久而久之久形成不良的习惯,在举手投足间不经意地暴露出来。作为父母、老师是孩子重要的示范者、引导者、教育者,首先要检讨自己的行为,才能在孩子们面前树立正确的榜样。《孔融让梨》的故事相信大家从小就听说过了,最为教育者的你有没有借此机会在孩子前作出一个礼貌文明的行为呢?抓住这一难得的锲机,引导孩子把最大的果子分给年迈的爷爷奶奶呢?有没有把最熟的果子送给年幼的弟弟妹妹呢?在日常生活中,孩子手上有好吃、好玩的东西时有没有和爸爸妈妈一起分享呢?有没有在好朋友摔倒时,不开心时给予最温暖的双手和一句简单的关心话语呢?当孩子将要离开四年的幼儿园生活踏进小学学习时,父母是否让孩子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向传授知识和百般关怀的辛勤园丁
们,说出一声再见和珍重呢?
礼仪是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标志,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的行为规范与准则。是一个国家文明的标志,我们这个古老而又文明的中国,俗有“礼仪之邦”美称。讲礼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文明礼仪习惯的形成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家庭的熏陶和教师的引导在它的形成过程中尤为重要。但看看目前,好多家长都忽视了这一点,使大部分孩子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不良的品质。
目前的孩子大部分是独身子女一个个都是小公主,小皇帝,家长都把他们服侍的好好的,由于家庭教育的溺爱和失误,使孩子养成某些不良的个性品质,如自私贪心、爱发脾气、任性固执、听不得批评、打人、不懂得向人道歉、不爱惜公物、遇到困难爱哭等等,这是结果,那导致这问题产生的原因在哪呢?我想很多家长都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我们只有知道原因才能对症下药。现在的孩子,,以至于他们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礼仪,礼貌。据幼儿心理学研究,幼儿期的幼儿正处于个性形成的雏形阶段,也是重要发展时期,这时他的高级神经具有很大的可塑性,极易接受外界各种环境的刺激和人为的影响,并在大脑中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一时期养成良好的习惯比较容易,即使有了不良习惯,纠正也比较容易。但在这个关键时期,父母和老师不应以“孩子太小不懂事或长大自然就会”为借口,还有一些家长认为小孩子天真无邪,想怎样就怎样,长大了就懂得文明礼仪了,这也是一种误解,我们不应忽略对幼儿的基本礼仪教育,文明礼仪应需从小培养,形成良好文明习惯。一方面,有些孩子随地扔垃圾;对家中的长辈不懂礼貌;饭桌地上满是饭粒……这些不良行为,对孩子如果不教育,不矫正,
你觉得会在某一天早上他突然会来个大转变,换个样吗?另一方面,教育者
文明礼仪伴我行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