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PMK standardization office【 TPMK5AB- TPMK08- TPMK2C- TPMK18】
中药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中药:是中国传统药物的总称,是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用来预防或治疗疾病的物质。
中药学:主要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与临床应用等知识
的一门学科,是我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草:由于还原以植物性药材居多,所以古往今来相沿把药学称为本草。
地道药材:将在同种药材中公认的具有明显地域性,品种良,质量优,疗效好的药材。
四气:也称四性,是指药效所反应的寒热温凉(平)四种药性。
寒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用于热证。
温热:温里散寒、补火助阳,用于寒证(温经通络、回阳救逆)
五味:是药物因作用不同而具有辛甘酸(涩)苦咸五种最基本的滋味。
辛:能散、能行,可发散、行气、行血等作用
甘:能补、能缓、能和,即具有补益、缓和止痛、调和药性、和中的作用。还有解药食中毒之功。
酸:能收、能涩,用于收敛固涩,兼能生津。
涩:作用与酸味相似但不能生津。
苦:能泄、能燥,能坚阴。
咸: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和泻下作用。
淡:能渗、能利,有渗湿利水。
归经:是药物作用的定位概念,即表示药物的作用部位。
升降沉浮:指药物作用的趋向性。
毒:分为广义毒,古代乃一切药物的总称以及指药物的偏性;狭义的毒专指药物对人体的毒性和副作用。
配伍:有目的的按病情需要和药性特点,有选择性将两味以上的药物配合同用。
七情:指药的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
以偏纠偏:以药物的偏性纠正疾病所表现的阴阳偏盛或偏衰,使机体恢复到阴平阳秘的正常状态。
去性留用:改变药物的性能或功效,使之更适应病情的需要。
炮制:是药物在应用前或制成各种剂型以前必要的加工处理过程,包括对原药材进行修治整理和部分药材的特殊处理。
煨法:将药材包裹于湿面粉、湿纸中,放入热火灰中加热,或用草纸与饮片隔层分放加热的方法。
淬法:是将药物煅烧红后,迅速投入水或液体中,使其酥脆的方法。
水飞:药物与水共研,细粉随水倾出,粗粉继续加水研磨,多次分离放置后得极细粉的方法。
炙法:将药材与液体辅料拌炒,使辅料逐渐渗入药材内部的炮制方法。
煅法:将药材用猛火直接或间接煅烧,使质地松脆,易于粉碎,充分发挥疗效。
水制:用水或其他液体辅料处理药物的方法。
火制:用火加热处理药物的方法,分为炒、炙、煅、煨、烘焙。
水火共制:指包括蒸蒸日上、煮、禅、淬等炮制方法。
单行:用意味药治病。
相须: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疗效。
相使:在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一药为主,一药为辅,提高主药疗效。
相畏: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
相杀: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
相反: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或副作用。
相恶: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
解表药: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功效的药物。
清热药:凡以清里热为主要作用,主治里热证的药物。
清热泻火药:以清泄气分邪热为主,主要用于治疗气分实热证的药物。
清
中药学名词解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