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诊(综合).docx第一节腹诊的理论依据
腹部为阴海,内纳五脏六腑,为水谷之乡、气血之源,又是全身经气最集中的部位,可谓全身 之阴府,五脏六腑之宫城。
任脉、冲脉、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阴维脉、阴跷脉、带脉等 经脉主要循行于腹。其余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下络大肠”,手阳明大肠经“下膈,属大肠”, 手少阴心经“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手厥阴心包经“下膈,历络三焦”,手少阳三焦经“下膈、 循属三焦”,足少阳胆经“贯膈、络肝、属胆”,这些经络又皆起于腹和止于腹,即十二经脉中除 足太阳膀胱经外都和腹有直接联系,奇经八脉中除督脉及阳跷、阳维脉之外,也都和腹有直接联系。 因此,腹部为全身经脉循行最多,穴位分布极密的部分。
因手足三阴经及任脉皆循于腹,故腹部为阴脉之海,主候阴气的盛衰。腹部十二募穴内通五脏 六腑,为窥视脏腑之孔道,腹部募穴通过内气与背俞相通应,在诊断时,二者必须互参,所谓“审 募而察俞,察俞而诊募”是也。
此外,腹部经穴密布,其中还有神阙、气海等要穴,为视察内脏,尤为候脾胃冲任的要地。因 此,腹部是窥视人体内脏的一个重要哨所,《灵枢•胀论》曰:“胸腹脏腑之廓也”。
第二节腹部部位分布
腹位于身体前部,上连胸,下接股,侧临肋,后有背,其性属阴,内藏脾、胃、肾、膀胱、大 肠、小肠、女子胞等脏器,为内在脏器的屏障和宫城,有保护脏腑的作用。腹部大体分为心下、胃 脘、大腹、小腹、少腹五部分。剑突下方称心下,上腹部相当于胃脘。脐周为大腹,下腹部系小腹, 小腹两侧为少腹(见图9—1)。心下、胃脘、大腹部又名中焦,内居脾、胃;小腹、少腹部位又名 下焦,内居肾、膀胱、大肠、小肠、女子胞等脏腑。虽各自的位置不同,但其气皆汇聚于腹,有濡 腹润腹之功。并且,通过经络的联系,沟通了内在脏腑与外腹的联系,使腹部不同的区域,又分属 不同脏腑(见图9—2)。因此脏腑靠腹护卫,腹赖脏腑生化气血充养,内外一体,相互依存,维护 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因为脏腑在腹内的分布各有一定位置, 且与体表相对应,加之经络的内外循 行联系,所以脏腑经络发生病变,必在腹的一定部位有所反映。
第三节腹部经穴诊病
脏腑在腹部的募穴,常被选作为相应脏腑在腹外定位之用。如中脘与胃, 其左为胃体,右为胃
窦、幽门(在中脘与右梁门之间),右日月与胆,右期门与肝,左章门与脾。其它如巨阙与胆管,天 枢与小肠,大横、腹结与结肠,归来与子宫附件等等,均能反映有关腹内脏腑的症状。在临床中若 按压患者的腹部这些穴位,如出现压痛则表明与其相应的脏器可能有病。
1梁门穴为足阳明胃经之穴,位于上腹部,脐上四寸,中脘旁二寸 (见图9-3)。
在按压梁门穴时,如左侧梁门部胀痛多见于胃体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 若右侧梁门胀痛为胃
窦炎、球部溃疡、胃粘膜脱垂。
胃粘膜脱垂症,当其胃粘膜脱垂后嵌入球部时,望诊可发现右梁门穴处略饱满,切腹时可触及 一软性团块。
2•中脘穴为任脉之穴,胃的“募穴”,位于脐上四寸 (见图9—3)。若中脘穴压痛,多见胃小 弯溃疡。
3•鸠尾穴为任脉之“络穴”,位于剑突下,脐上七寸 (见图9—3)。临床腹诊若见鸠尾穴至中 脘间空虚陷瘪多见于胃下垂。
“募穴”,位于期门穴直下 1肋;巨阙穴:为任脉之穴,
心的“募穴”,位于脐上六寸(见图9— 3)。
胆道蛔虫症上腹痛剧烈,钻钻如顶撞,呼号汗出。腹诊时,右日月穴至巨阙穴连线上均有压痛, 在巨阙穴处压痛尤为明显,但无肌卫现象。经治后自觉症状消失,巨阙穴无压痛者为蛔虫已退至肠 腔,如症状未消失则应继续治疗。如个别伴有上腹痛向左放射,并伴肌卫现象, 应注意并发胰腺病 变;如巨阙穴压痛消失而右日月穴有压痛, 应考虑胆囊有继发病变。此外,右侧日月穴压痛还可诊 为胆囊炎或胆石症。
5•归来穴为足阳明胃经穴,位于脐下 3寸,旁开2寸(见图9—3)。按压归来穴处若有压痛, 伴有带下者多为附件炎。
腹部经穴的诊病,除上述外,京门穴主肾脏病变,中极主膀胱病变;气海、丹田亦可诊断肾脏 病变。在按压穴位时,除有疼痛反应,还可触及结节或条索状物,均为疾病反应,根据穴位所在就 可做出相应的诊断。
图9—3腹部经穴分布图
第四节腹部全息诊
腹部全息法,是将全部人体的内脏投射到腹部上, 而形成若干个与内脏相对应的区域, 腹的各 个分区与内脏息息相关,当人体内脏发生病变后就会反映在腹部相应部位。 在诊察腹部时,按压其 中的某个区域,如出现疼痛及不适感, 则表示其相应的脏腑可能有病,按之疼痛顿减者为虚, 加剧 者为实。其脏腑在腹部的分布,如图 9—4。
第五节常见腹证与诊法
本节所论述的腹证,是以《伤寒论》为理论依据,介绍临床所常见的 12种腹证。这些腹证诊
察的方法对指导临床
腹诊(综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