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荆门送别
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隋
末其先人流寓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
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二十五岁起“辞亲远游”,仗剑出蜀。天宝初供奉翰林,因遭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安史之乱中,曾为永王璘幕僚,因璘败系浔阳狱,远谪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投奔其族叔当涂令李阳冰,后卒于当涂,葬龙山。唐元和十二年(817),观察使范传正根据李白生前“志在青山”的遗愿,将其墓迁至青山。有《李太白文集》三十卷行世。
作者简介
半个中国的奇山异水,多种多样的社会生活,高昂强烈的时代精神,极大地开阔了他的胸怀,增长了他的社会阅历,为他的诗歌创作成就奠定了丰厚的基础。李白诗的艺术特色是想像丰富,气势奔腾,风格豪放飘逸。
作者简介
写作背景
《渡荆门送别》是诗人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出蜀至荆门时所作。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渡荆门送别 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诵读感知
诗文大意
乘一只小船远去荆门之外,来到楚原的伸展消失,江水在辽阔的原野上东流。月亮映在水中,好象天上飞下的明镜,云霞变幻,就像海市蜃楼。更爱来自故乡的江水,不远万里送我这一叶小舟。
1.你能想象一下“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画面,说出自己的感受。
这两句描写舟过荆门时所见的景色。用游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山峦从作者的视野中一点点的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随”、“入”二字,能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讨论探究
用游动的视角描写景物,前句形象描述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巧妙地将静止的山岭描绘出充满动感与空间感的活动画面来。后句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写荆门一带平原旷野寥廓高远的景色。这两句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阔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讨论探究
2.你能说说颈联描绘了怎样的意境呢?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先以水中明月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再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诗人以移步换景的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出长江的近景和远景,奇妙多姿,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当时见到景象时的欣喜和新鲜。
讨论探究
3.本诗抒发作者乡愁的是哪一句?写景的又是哪几句?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从景物方面着笔,表现的是作者写出浓浓的乡思。“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是按由远到近的顺序写的。
讨论探究
渡荆门送别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