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白话文运动什么是白话文运动【内容摘要】百科全书的许多词条虽以知识理论的形态出现,但同时也是一种意识形态的建构, 它在历史叙事中对于材料的取舍和选择性评价, 具有强烈的政治意图。白话文运动是中国有史以来汉语书面语发生的最大的颠覆活动, 也是这百年之内中国语文演进的关键所在。本文试图在梳理史实的基础上,对《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的词条白话文运动( Vernacular Movement ),进行析骨还父、析肉还母式的阅读分析, 目的在于扩展对这一历史事件的理解视域, 以期对于白话文运动有重新认识。【关键词】白话文; 文言文; 国语运动; 新文学运动; 新文化运动;新文字运动。【作者简介】李春阳, 文学博士,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副编审,主要从事 20 世纪中国思想史、汉语文体学研究。察《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 有关白话文运动( Vernacular Movement )的词条,陈述如下: 1919 年五四运动前后从北京推向全国的一场划时代的文体改革运动。它提倡书面语不用文言, 改用白话或语体。白话文运动先在文学革命的口号下发动, 进而在思想革命中发展, 是新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环节。运动的提倡者主要是胡适、陈独秀、钱玄同、鲁迅等。他们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 以北京大学进步师生为主力, 同形形色色的文言维护者开展论战,赢得了白话文的胜利。[1] 这一词条由胡奇光撰写。简短定义后, 分别就白话文运动的历史背景白话文运动的经过白话文运动的成就白话文运动的影响四个方面做出论述。该书出版于 1988 年,代表了当时学界的共识。本章节以该词条的论述为线索, 展开较为详细的评注式讨论(本文的楷体部分皆为该词条原文,来源同上,不再出注)。如果承认胡适是首倡者, 那么这场波澜的初潮之涌实际上发生在美国。胡适与几位留学生之间关于文字和文学的争论, 由于胡适将它们写成通信和文章发表于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杂志而广为人知。胡适《逼上梁山》一文言之甚详, 不必赘述。五四前后的说法特别耐人寻味, 它实际上在暗示白话文运动与五四运动之间的联系。但以史实探究,这一少数人提倡的文体革新与 1919 年5月4 日那一天发生的群众游行毫不相关。如果一定要把它与某个大写日期联系起来共同注释历史的话,应当是 1911 年的辛亥革命。民国的成立,使少数得风气之先的人觉得应该用一种新的书面语言来写作了。进入 20 世纪, 一系列大事相继发生,起先取消了科举考试,使八股文没了出路,接下来宣统皇帝退位, 中华民国甫一成立, 立刻颁布大总统令, 强迫剪辫, 禁止缠足, 一时间移风易俗气象一新, 虽然政治在实质上实现民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毕竟体制变了,一整套术语也不得不跟着变, 推翻帝制给国人带来的鼓舞是时下的人无法想象的。从这个意义上讲, 五四运动也是辛亥革命的一个效应, 帝制下的表达方式乃是公车上书, 只有先取得国民资格, 才可以以上街游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政治述求。清末的白话文运动, 包括多种注音字母方案, 皆是上奏朝廷, 希望得到圣上的赞同,一纸诏书下来,便可风行天下。民国之后,这个途径断绝了, 于是主张便通过报纸杂志直接面向公众, 陈独秀同意胡适之并与之呼应,本是两人暂时相契,与君何涉,但由《新青年》公之于众, 而成了惊天动地的大事。公共言论空间的建立, 给问题与主义的争论以可能, 有没有这样的言论空间, 乃是帝制和民国的根本差异。划时代云云, 乃是对于所谓时代的一种定义, 定义乃是如此去定义的权力。五四已经被最高权力定义为划时代了,前后略一延伸,何等轻巧。用白话做书面语, 并不自今日始, 白话小说即使从明代起算, 也有五百年以上的历史了。当初胡适与梅光迪、胡先驌等人的分歧主要在白话能不能做诗这个问题上, 所以才有《尝试集》的写作和出版, 白话诗是写出来了, 成为了名著, 但是否就意味着成功了呢?诗人胡适,并不为人认可。胡适之后,还有更多的尝试者,白话能写诗么, 肯定者有之,否定者也不少, 1965 年毛泽东给陈毅的信中明确说: 用白话写诗,几十年来,迄无成功。[2] 当然,这是他个人的意见, 但不是他一个人的意见。白话写诗,假如还不好说成功,写小说么, 五百年前就已成功了, 可那是先人的成功, 论者匆忙宣布的白话文的胜利到底指的是什么呢?后来几乎所有论者, 亦皆认为白话文运动成功了,这成功又指的是什么呢? 一、白话文运动的背景文言文原是古人口语的摘要, 早在先秦时代就已经出现。到西汉, 封建统治者独尊儒家学派, 记载这些经典的文言文也就成了不可更改的万古楷模。越到后世, 文言文同实际口语的距离越远。这种情况是不能适应社会和语言的发展的。从唐宋以来, 白话文书面语逐渐兴了起来。先是采用比较接近口语的变文语录一类文体,传播佛教教义, 后来随着资本主义因素
什么是白话文运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