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学
1
二阳明病实证
太陽病三日,發汗不解,蒸蒸發熱者,屬胃也。調胃承氣湯主之。(248)
傷寒吐後,腹脹滿者,與調胃承氣湯。(249)
第1页/共117页
(1) 证治
因: 汗、吐、下后损伤津液,转属阳明
胃中燥热,未经误治而邪热化燥,
入里成实
证:蒸蒸发热――热聚于内,蒸腾于外
心烦――胃热扰心
腹胀满――燥热内结,腑气不通
还可大便秘结、谵语、濈然汗出等
第2页/共117页
机:燥热内盛,腑实初结,气滞不甚。
治:泻热和胃,软坚润燥。
方:调胃承气汤
大黄――苦寒,泻热去实,荡涤肠胃,
推陈致新
芒硝――咸寒,软坚润燥,通利大便
甘草――甘缓守中,使硝黄的泻热作用
于胃,以泻胃中无形之热,
甘缓和中,保护胃气,防止硝
黄寒凉伤胃
第3页/共117页
煎服法:
①先煮甘草、大黄,后纳芒硝;
②温顿服之。
(2)(29)“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其服法是“少少温服之”。
第4页/共117页
(3) 大黄用清酒洗
张元素:用之须酒浸,煨热者,寒因热用。
李杲:邪气在上,非酒不主,若用生者,则遗至高之邪热,病愈后或目赤喉痹,头痛,膈上生痰也
第5页/共117页
(4) 运用
阳明腑实燥热初结的轻证;
大便燥结,痞满不甚者;
腑实重证下后,邪热宿垢未尽者。
第6页/共117页
(5) 关于“调胃”
一种认为,本证是腑实的轻证,不必峻下,用甘草以缓硝黄泻下之力,同时保护胃气。
一种认为,本证是胃热为主,可以没有便秘结,原文中没有便秘,以心烦为主,(29)有谵语,都是胃热炽盛,用甘草是为了使硝黄的作用于胃,更好地发挥泻胃热的作用,同时保护胃气。本证有无便秘并不重要。
我认为还有一种理解,就是阳明腑实证的病人,如果是素体脾胃虚弱者,泻下的时候要照顾病人的胃气,这时可以用调胃承气汤。
第7页/共117页
栀子豉汤证:外邪化热入里,扰于胸膈,以烦为主,可以认为其入里的部位不深;
白虎汤证:外邪化热入里,阳明的里热炽盛,热势弛张,充斥全身,部位比栀子豉汤证要深,应该在胃;
大黄黄连泻心汤证:外邪化热入里,病位也在胃,主要是热邪阻滞了胃气的和降,主要表现是心下痞;
第8页/共117页
调胃承气汤证:可能是白虎汤证热邪弥漫全身开始向胃聚敛的阶段,胃热炽盛,所以心烦,甚则谵语,而栀子豉汤证是只烦不谵语的,如果谵语就是调胃承气汤证了,大黄黄连泻心汤证以心下痞为主;
第9页/共117页
二阳明病实证PPT教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