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视域下瑶族枫香印染技艺的保护与传承
该论文来源于网络,本站转载的论文均是优质论文,供学习和研究使用,文中立场与本网站无关,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如果需要分享,请保留本段说明。
摘要:贵州麻江瑶族枫香印染历史悠久,具有典型的民族特色,是瑶族人民的智慧和丰富想象力、创造力的艺术再现。本文在对贵州省麻江瑶族枫香印染技艺解读的基础上,从法律的角度对其当前发展面临的困境进行深入分析,同时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著作权法》《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探究保护麻江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瑶族;枫香印染;法律保护与传承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0)21-00-02
0 前言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麻江县瑶族枫香印染技艺,与模板定型、批量输出的现代化绘制技术相比,更具生命力,而不是由冰冷器械产制,毫无感情可言的产品。麻江县瑶族枫香印染技艺是当地群众在完成生产任务后,利用闲暇时间倾心研制的,从染料原材料的挑选到染布的选用,都很有考究,不是随意而作、任意而为,每一幅画作都堪比艺术作品,它们是当地勤劳智慧的劳动人民倾注了心血苦心研制而成的,技艺之精湛、作品之优良,无不铿锵有力地诠释着这项技艺的内在美。而这项技艺的传承与现代化的传承也有着本质的区别,现代化讲究模板绘制、批量产出,传承靠一连串程序代码即可实现,麻江县瑶族枫香印染技艺全靠朴实瑶族人民口口相传、手手相授、心心相传,适时还会革旧创新,印染的图案朴素却不呆板、鲜活却不张扬,它既承载了瑶族人民的历史变迁、生活状况、民俗风情等人文信息,又具有珍贵的民族历史、民俗学和美学研究价值。
在少数民族聚集区的黔东南州有项特色鲜明的技艺被麻江县勤劳朴实的瑶族人流传保留至今,其中以该县龙山乡河坝村10多个村组最为完整。麻江县瑶族枫香印染技艺经历百余年从未中断,麻江瑶族枫香印染技艺独具特色,主要流传于麻江县龙山乡河坝村的18个自然村寨,是一项民间传统手工艺。麻江瑶族枫香印染技艺使用竹刀绘制图案,原材料也是很独特,不是市面上常见的化学染料,而是以牛油、枫香树的油脂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制而成的专用染材,瑶族人民用这些渗透能力好的染材在布料上勾山描水,制作出一幅幅质地柔韧、案线清晰的佳画。瑶族枫香印染所用布料多为纯棉白布,也有蓝白或玫瑰红色布,一般视所需图案颜色而定;图案多为生活中常见的花草、鱼虫、鸟雀之类。枫香印染技艺古朴夸张,笔法细腻娟秀,高度体现了瑶族人民的智慧和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审美意识[1],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惠水布依族枫香印染技艺和麻江瑶族枫香印染技艺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惠水布依族枫香印染技艺富含布依族文化底蕴,体现了惠水布依族人民追求自我、热爱自然的民族情调,也表现出布依族人民丰富的创新能力。惠水布依族枫香印染技艺源自布依族先民对自然物象的感知,是对富贵、和睦、团圆生活的热爱。凝聚了历史与文化的传承,具有促进民族情感交流、民族发展、民族认同的功能[2]。而从江县苗族枫香印染技艺则使用竹签笔和毛管笔,图案均匀周正,其在工艺、图案与使用上均独具一格,既不同于惠水布依族、苗族枫香印染,也不同于麻江瑶族枫香印染,但是惠水布依族、苗族枫香印染和麻江瑶族枫香印染却存在混同现象。
1 麻江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枫香印染保护现状
作为不可再生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目前,由于市场经济、大数据的发展,我国传统文化的生态环境相对脆弱,非遗生产制作周期长、产出率低,市场辨识度和价值还有待提升。面对现代化工艺的不断冲击,非遗传统工艺生存的土壤一再萎缩,迫切需要各级各部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从事者利用媒体、电商等一切可用资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宣传,增加曝光度,实现非遗的流通、变现,提高群众收入,让群众从单凭兴趣爱好传承向主动学习掌握非遗技艺的方向发展。同时还要通过加强立法、健全章程制度,从法律的角度对珍贵文化资源进行全覆盖、全周期式的保护。与此同时,要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长效法律保护手段。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已经成了一个共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迈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随后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办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立法保护,但是却没有形成系统的法律保护体系。
2008年是不平凡的一年,除了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这一体育盛事外,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评选工作也于2008年6月7日成功完成,麻江瑶族的
法律视域下瑶族枫香印染技艺的保护与传承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