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学
1
中外教育简史剖析
2
课程简介
中外教育史以中国和外国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的产生、发展的过程及规律为研究对象。
涉及的范围主要包括两大部分:
一是自古以来中外教育制度的发展脉络,包括教育的起源、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教育政策的制定以及教育实施的史实。
二是自古以来中外主要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和及主要教育流派的教育主张。
第1页/共35页
3
考核方式
一、平时成绩 50%
要求:(10% ,缺课3次无平时成绩)
( 10% )
(30% )
二、期末考试50%: 开卷考试
第2页/共35页
4
第一章 从非形式化教育向形式化教育的转变
一、远古时期非形式化教育概况
二、世界早期学校的出现
三、中国奴隶社会时期的学校教育
四、古代希腊时期的教育
五、古罗马时期的学校教育
第3页/共35页
5
一、远古时期非形式化教育概况
(一)教育的起源
(宗教观点) 认为教育与其他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神(上帝或天)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
(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利托而诺和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
主要观点是:(1)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而且存在于人类之外,甚至存在于动物界;(2)人类社会教育的产生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生物的冲动是教育的主要动力,人类社会的教育是对动物界教育的继承、改善和发展。(3)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于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
第4页/共35页
6
(美国著名教育史家孟禄)
主要观点是: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本能的、无意识的模仿。模仿是教育的手段,也是教育的本质。
(前苏联的教育史学家、教育学家以及我国的教育史学家和教育学家)
主要观点:第一,人类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第二,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活动;第三,教育产生于劳动是以人类语言和意识的发展为条件的;第四,教育从产生之日起其职能就是传递劳动过程中形成和积淀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第五,教育范畴是历史性与阶级性的统一,而不是一个永恒不变的范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形态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改变了,教育形态也必须发生改变。
·
第5页/共35页
7
(二)远古时期非形式化教育的实施
——儿童公有。教育只有社会性,没有阶级性。受教育权人人平等。
——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的实际知识与技能。
——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进行教育。
第6页/共35页
8
二、世界早期学校的出现
最初的学校及其考证
比较流行的说法有三:
其一是说原始社会末期出现的“青年之家”,是社会教育机构的胚胎形式。(前苏联教育史家沙巴也娃)
其二是说公元前3500年两河流域马里城的学校遗址是人类最早的学校。根据20世纪30年代考古学家的发掘,人们推断在公元前3500年以前的幼发拉底河流域,距巴比伦不远的地方已经有了学校。
其三是为学界大多数人们公认的,公元前2500年的埃及宫廷学校可能是人类最初的学校。因为埃及考古发现的“纸草”文书,证明当时已有了学校教育。
第7页/共35页
9
最初学校产生的原因
1.学校产生的历史基础:生产力的发展和奴隶制国家的形成。
2.学校产生的客观条件:体脑分工和专职教师的出现。
3.学校产生的重要标志:文字的产生和应用。
第8页/共35页
10
(一)古埃及 位于非洲东北部尼罗河的下游,公元前3000年左右建立了奴隶制国家。在古埃及社会,法老(即皇帝)的权力至上,全国土地归他所有,由他分给贵族和僧侣。
古埃及象形文字 金字塔
第9页/共35页
中外教育简史剖析PPT学习教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