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大古典名曲“高山流水”、“梅花三弄”、“春江花月夜”、“汉宫秋月”、“阳春白雪”、“渔樵问答”、“胡笳十八拍”、“广陵散”、“平沙落雁”、“十面埋伏”。单单听了这些名字就已经神为之夺,中国韵味之美,由此可见一斑。俞伯牙在江边抚琴,唯钟子期从中听懂山之雄浑、水之幽深; 春江明月初升, 一叶扁舟, 一点渔火, 在月下随水漂浮; 寒梅迎霜傲雪, 疏影弄月, 暗香轻度, 清奇挺拔; 离乡背井的凄凉中夹杂着别子后思念, 如泣如诉, 身陷十面埋伏, 耳听四面楚歌,空有拔山之力,可惜英雄气短,别姬自刎,痛何如哉;秋月秋风秋夜长,之影徘徊思故乡, 如此寂寞, 卿何以堪; 自稽康辞世, 从此而绝的广陵散, 再现当年聂政刺王的侠肝义胆,今人有兴有幸得见,可谓幸甚。 1、高山流水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锺子期竟能领会这是描绘「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惊道∶「善哉,子之心而与吾心同。」子期死後, 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身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 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描绘“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惊道: “善哉,子之心与吾心同。”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 摔琴绝弦,终生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2、广陵散琴曲又名《广陵止息》。汉魏时期相和楚调但曲之一。稽康因反对司马氏专政而遭杀害, 临刑前曾从容弹奏此曲以寄托, 现存琴谱最早见於《神奇秘谱》。又名《广陵止息》。汉魏时期相和楚调但曲之一。积康因反对司马氏专政而遭杀害, 临刑前从容弹奏此曲以寄托, 现存琴谱最早见于《神奇秘谱》又一说: 原是东汉末年流行于广陵地区( 即今安徽寿县境内) 的民间乐曲。曾用琴、筝、笙、筑等乐器演奏, 现仅存古琴曲,以《神奇秘谱》载录最早。早期并无内容记载,现多数琴家按照聂政刺韩王的民间传说来解释(与正史有出入) 。据《琴操》中所载: 聂政, 战国时期韩国人, 其父为韩王铸剑误期而被杀。为报父仇, 上泰山刻苦学琴十年之后,漆身吞炭,改变音容,返回韩国,在离宫不远处弹琴,高超的琴艺使行人止步,牛马停蹄。韩王得悉后, 召进宫内演奏, 聂政趁其不备, 从琴腹抽出匕首刺死韩王。为免连累母亲,便毁容自尽。后人曾为古琴曲《广陵散》所加分段标题, 有的以与故事相应的情节取名, 乐曲所表现的情绪, 与这个悲壮的传说也确有不少相通之处。《神奇秘谱》所载《广陵散》, 分开指(一段) 、小序(三段) 、大序(五段) 、正声(十八段) 、乱声(十段) 、后序(八段)共四十五段。此曲早已绝响, 解放后不少琴家才将它译奏出来。乐曲定弦特别, 第二弦与第一弦同音, 使低音旋律同时可在这两条弦上奏出,取得强烈的音响效果。 3、平沙落雁明朝此曲称《雁落平沙》。曲调悠扬流畅,通过时隐时现的雁鸣,描写雁群降落前在空际盘旋顾盼的情景。又名《雁落平沙》或《平沙》。作者传有唐代陈子昂、宋代毛敏仲、明代朱权等,众说不一。此曲琴谱最初载于明末《古音正宗》( 1634 年) 。问世以后,深受琴家喜爱,不仅广为流传,而且经过加工发展,形成段数、定弦、调式、意境等方面不尽相同,又各具特色的多种版本,是传谱最多的琴曲之一。对于曲情的理解,有“取清秋寥落之意, 鸿雁飞鸣”来描写秋天景物的;有“取秋高气爽, 风静沙平, 云程万里, 天际飞鸣, 借鹄鸿之远志, 写
中国十大名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