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重点中学初二物理考点精讲精编-------专题(1)声的产生与传播【序言篇】让我们启航1、物理学:物理学是一门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他主要研究力,热,声,光,电等现象。2、物理现象:物理现象是指物质在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外部形态和联系,通常可以分为自然现象和实验现象。3、物理实验: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科学。4、实验报告:①实验课题;②实验目的;③实验器材;④实验步骤;⑤实验记录;⑥实验结果。5、测量的目的是进行比较可靠的定量比较;测量的基本要素是国际单位制(SI)和合适的测量工具或仪器。6、长度测量的单位:kmmdmcmmmμmnm1km=103m1dm=10-1m1cm=10-2m1mm=10-3m1μm=10-6m1nm=10-9m【例】1400千米=×106米=×==70微米7、长度测量的工具:刻度尺、皮尺、游标卡尺等等8、估测【例】一位粗心的同学在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时忘记了写单位,请你给他记录的数据填上合适的单位:(1);(2)某同学的身高是165厘米;(3);【例】假设你来到一间空房间,你如何很快地估测出房子的面积?(利用自己的步长或手臂长估测房间的长和宽,从而估算出房子的面积。)【知识要点】1、声波的产生(1)声波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但声音还可以继续传播。(3)物体发声一定要振动,但振动的物体不一定都能够发声。(4)物理学中把发声体的振动在空气或其他介质中的传播叫做声波。(5)声波实际上市声源振动的信息和能量通过介质传播出去的。2、声音的传播(1)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物理学中把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2)介质一般可以分为气体、液体、固体。(3)真空不能传声。(4)声音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5)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而与声源无关。(6)在15摄氏度的空气中声速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最快,其次是在液体中,在气体中最慢。3、回声(1)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时,一部分声波被反射回来,然后再进入人耳,此时听到的声音叫回声。(2)回声的应用:加强原声、金属探伤、测量距离。4、人耳感知声音的过程(1)人的耳朵是由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组成。(2)外耳包括突出在外的耳廓、外耳道和鼓膜。(3)中耳由鼓室、咽鼓管等组成。(4)人耳感知声音的过程大致可表示为:声音→估摸振动→听觉神经→大脑。【例题精讲】例1:在扬声器纸盆内放些碎泡沫,当扬声器发声时碎泡沫在不断地跳动,这现象说明了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我们可以听到声音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例2:甲同学把耳朵贴在长钢管的一端,乙同学在长钢管的另一端敲击一下,甲同学听到了两次响声,这两次响声分别是通过钢管、空气传入甲同学的耳朵的。例3:对于人耳而言,,这就要求发出声音的人至少离障碍物多远?(17米)例4:一个人想测量两山之间的距离,他站在两山之间大声呼喊,2秒后听到第一次回声,又经过1秒听到了第二次回声。若声速是340米/秒,则两山之间的距离为850米。例5:下列有关人耳感知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C)A、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发出声音,这个声音与外界声音一样响B、外界
初级中学二年级物理—1(教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