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启蒙
通德桥实验小学 周玲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歌谣的韵味,月夜的美妙。
2、通过赏意境,品语言,感受文中洋溢的浓浓的母爱,体会母亲给幼时我的启蒙对我一生的影响。
3、领会“月光启蒙”的真正内涵,感悟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感激和怀念之情。
教学重、难点:通过赏意境,品语言,感受文中洋溢的浓浓的母爱,体会母亲给幼时我的启蒙对我一生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授。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8课《月光启蒙》。(齐读课题,要轻柔。)上节课我们认识了本课作者孙友田,知道他是一位著名作家。他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绩,缘于他不识字的母亲对他幼时的启蒙。那母亲又是通过哪些方式,对他进行启蒙教育的呢?
师相机板书:唱歌谣、讲故事、猜谜语
(二)、精读课文,解难释疑
美妙的月光下母亲给我唱了很多歌谣,其中包括幽默风趣的童谣。请同学们找出文中的歌谣,自由朗读。
谁来读或唱一段你最喜欢的歌谣给大家听听?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感受童谣的美)
(节奏明快、美、充满童趣)
母亲在月光下用幽默风趣的童谣让童年的作者感受到生活的快乐、有趣,这就是—引读课题---月光启蒙
学习两首歌谣,指名读,说喜欢的理由,齐读。(体会母亲的勤劳,任劳任怨;以苦为乐;对生活充满了热情;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母亲在月光下用优美的歌谣让作者明白这么多道理,这就是—引读—月光启蒙。
歌谣读起来都这么美,那母亲在月夜下唱出的歌谣又是什么感觉呢?让我们跟着孙友田一起,踏着月色,再次走进那美妙的农家小院。
(音乐起,出示画面,师生接读第一小节。)
听----母亲的歌声飘出了农家小院,让我们闭上眼睛,插上想象的翅膀,用心来聆听吧。(播放母亲吟唱的歌谣,学生闭目欣赏。)
听着这飘渺的歌声,你有什么感觉?(学生发言)
作者是怎么来写出母亲声音的美妙呢?出示: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指名读)
理解“芳香的音韵”(母亲嗓音甜美,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像芬芳的花儿,给人愉悦,让人身心舒畅。)学生的回答只要有道理就行。
母亲的歌声那么动听让人陶醉,就像闻到了花香一样,令人心旷神怡。(怎样才能读好那芳香的音韵呢?轻柔,读好“飘”,让芳香传得更远。指名读,齐读)
同学们,母亲不识字,她怎么会那么多的歌谣、童谣呢?(默读第五自然段,找找答案。)
(天资聪颖,(突出传唱)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只长歌谣。)
理解两个“长”字。(生长、产生或传唱)
黄河因为泥沙沉积,常常改道,那留下的故道土地贫瘠,难以长出五谷,所以作者家乡的人们过着怎样的生活?(清苦)然而,家乡的人们依然乐观,依然向往幸福的生活,他们在劳动中创造歌谣,在劳动中传唱,一代代,口口相传。他们用歌谣寄托自己的理想。今天,母亲又把歌谣传给了我,其实母亲传给我的岂止这些-----出示
母亲通过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还记得混沌是什么意思吗?
(是一团模糊,头脑里一团模糊)也就是课题中的-----“蒙”的意思,月光下这个让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的过程就是——月光启蒙。板书:豁然开朗
母亲
月光启蒙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