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大师- 林兆华角色:演讲人身份:戏剧导演作者简介:暂无简介在中国戏剧界, 林兆华的名字有着多重的象征意义。他以善于颠覆传统、勇于标新立异而为喜爱者追捧, 自然也被看不惯的人非议。早在上世纪 80 年代,林兆华就以《绝对信号》开了中国小剧场话剧的先河;他执导的《哈姆雷特》、《狗儿爷涅槃》等不同类型的剧作,几乎每部作品都令观众耳目一新。他不满足于中国戏剧状态的“千篇一律”, 戏剧是那么丰富, 为什么只有一种表现方法, 应该让人们看到更多的样式。虽然已到古稀高龄, 这位可爱的老头却没有像普通人那样含饴弄孙, 颐养天年。他选择了舞台, 不间断地排戏, 各式各样的戏,而且越来越有创造力。记者:大家好! 1982 年林兆华执导了中国第一部先锋实验话剧《绝对信号》, 率先发动了当代话剧史上的第一次革命。小剧场形式的演出由此而生。他不断在先锋和现实主义话剧之间游走的风格,有人认为, 这是他驾驭不同题材功力的最好体现。而有人也认为, 他既不俗也不雅。这对他来说倒有些尴尬。 13 年前,林兆华把思想家伏尔泰的《中国孤儿》和河北梆子结合在一起导演了一出《赵氏孤儿》; 13 年后,为了排一部让所有人都能看懂的戏, 这个已经有京剧、昆曲、黄梅戏等多种表现形式的经典剧目,再一次被他搬上了话剧舞台。记者:您从事导演二十几年来。您排的话剧不下 50 部,而且几乎每一部话剧都是您对舞台艺术的一个探索。也正是因为这样, 使您成为中国当今话剧界一个跨时代的人物。林兆华:我还没跨过去。记者: 一般人认为话剧是编剧的艺术, 面对这样的定义, 您探索的价值是什么? 林兆华:话剧就是按我们常规的说法是什么呢?叫一剧之本,是剧本。这个当然并不错, 但是作为戏剧文学上说, 它是本。如果说在剧院里头来说, 第一位的应该是舞台艺术。剧院风格的形成应该是导演。比方说人艺有郭沫若、有曹禺, 还有其他的人老舍先生。没有焦菊隐先生形成不了北京人艺的风格。记者: 前不久我看您的话剧《赵氏孤儿》, 但是同时国家话剧院田沁鑫也排了话剧《赵氏孤儿》。在美国, 陈士争也排了美国版的《赵氏孤儿》。但是您的《赵氏孤儿》已经是第二版了, 因为早在十几年前, 1990 年的时候您就排过。我想问为什么对《赵氏孤儿》这样情有独钟呢? 林兆华: 在做这个戏的过程当中, 我在思考所谓的忠、所谓的义。我就觉得中国这个封建社会的愚忠愚孝。尤其《赵氏孤儿》是这样的愚忠愚孝。我坦率地讲我认为是反动的, 它确实阻碍中国社会的发展。那么我也认为, 像愚忠愚孝这样的思维模式, 实际上对我们今天的人也照样有些影响。所以这次做这个《赵氏孤儿》大的改变是这个。记者: 也就是说, 您把传统的东西给颠覆了。那么从您刚才说的, 我很难理解, 这是两个时代观念的变化。但我不知道作为导演, 您有没有考虑到这一点: 时代在变化, 但是人性是不变的。传统里讲的忠和义恰巧是人性非常光辉的一面。你提出的问题也不合理。林兆华:我觉得屠岸贾和孤儿 16 年的养育之恩,他也得思索思索, 我到底要不要报这个仇。何况人在一定的处境下, 他的选择非常重要。那么这个不可取, 取不复仇。就是前一代的恩怨, 为什么要搁在下一代身上。没道理! 林兆华花了一年多的时间改写剧情, 原本一个可以与世界文学大悲剧相提并论的血腥复仇故事并没有上演, 孤儿放弃了上一辈的所有恩仇,对自己的命运自主抉择,传统的忠孝被重新诠释。记者: 我想对于您这样的一个处理, 不同的人是有不同的理解的。这是一个价值观。但是不管怎么说作为导演, 您提出来了这样一个新的思考模式, 让我们去思考对社会一些传统的观念和概念去做重新的认识。田沁鑫在做这部话剧的时候, 她说: 因为我悲伤, 所以我做这部话剧, 因为我悲伤于我的社会当中。也就是说, 她希望观众从她悲醯男牧椋戳私庹獠肯贰D敲茨鏊械拇恚M 壑诹私饽裁囱那樾髂兀? 林兆华:使我最冲动的就是:我对愚忠愚孝的反叛,这是一个。第二个呢, 就是在这个戏当中。恐怕有一个人物你们忽略了, 就是晋灵公。这个戏实际上从一开始就是晋灵公做总导演,导演出来的。他这样做并不是阴谋的概念。非得这样做,他才能维护自己的王权。所以屠岸贾回来把赵家灭了, 对不对?那么下面历史是什么?你还姓赵吗?那么下面可想而知, 屠岸贾可能也被皇上给灭了, 对不对?经常有些事情就是我们身在其中, 好像还都在那儿努力的奋争, 只看到对面的敌人这是最可怕的。记者: 您的第二版《赵氏孤儿》和前面已经相隔十几年了。您觉得在艺术形式方面,您超越的是什么? 林兆华: 报纸上不是经常说吗?这个《赵氏孤儿》没有什么新的东西, 就是一个真马、一个真牛、还有铺了一些砖头。我觉得他们爱怎么说就怎么说就是了, 但是他们没有真正看到, 在这个戏当中下的功夫主要在表演上。这个表演难度是在什么地方?因为我们剧院也好, 我们一
艺术大师-林兆华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