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政党体制转型路径及原因分析魏炜政党体制有人叫做政治体系, 迪韦尔热将政党体制认为是政党“相互竞争和作用的模式”台湾学者吴文程将政党体制作为政党之间彼此关系分析的基础。一般认为政党体制的主体是政党,它所探索的是政党间的竞争与互动关系,这既指政党的数量,也指政党的力量, 所以简单的理解政党体制的变化就是政党间的竞争和互动关系和变化, 表现在一是政党数量的变化, 还有就是政党力量的变化。台湾由于自身独特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变化有着自身特有的政党体制转型路径, 本文试图首先简单的剖析一下台湾政党体制转型路径, 然后结合这个转型路径简要的分析一下台湾政党体制转型的原因并对台湾政党转型做简要的评述。一、台湾政党转型路径分析台湾政党体制转型路径一般专家学者都是分成四个阶段。 1949 - 1986 年是转型前国民党一党威权体制时期; 1986 年- 2000 年是台湾政党体制的转型期,即由威权型一党体制逐渐向多元、竞争的民主型政党体制转型; 2000 年第一次政党轮替的实现,标志着转型的基本完成; 2000 年以后, 是转型后多党竞争性体制的巩固期, 在发展的过程中, 已逐渐呈现出两党制的趋向。一下是对这四个时期简单的梳理。(一) 国名党一党威权体制( 1949 年-1986 年)。在这个时间段内, 国民党一党集权, 长期占据政治体制中绝大部分政治资源。虽然存在中国民主社会党、中国青年党两个“友党”,但这两个政党只具有象征“民主的政党体制”的意义, 而不是作为“竞争性的反对党”的实质性存这个政党体制内的。在这样一种威权政党体制内是具有意识形态的, 即国民党尊奉的三民主义。它以一元化的意识形态, 成为维持国民党一党体制稳定的政治心理基础。党的决议, 通过政府机构或民意机构中的党员, 依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政策或法令, 并由从政党员贯彻执行通过政战制度或政委制度, 同时也将军队纳入党的组织与支配管理中, 军队兼具“党军”与“国军”的双重属性, 这一时期是典型的一党威权体制时期。不过关于转型前 1949 年到 1986 年的台湾政党体制类型的界定,学术界目前有两种主要观点, 一种认为属于“威权型的一党体制”, 另一种认为属于“一党独大或一党优势体制”。一般而已, 岛外学者, 包括海外与国内学者, 大多将此时期的台湾政党体制划归于前者, 而岛内学者则通常将之归于后者, 不过目前对此尚无定论。(二) 威权体制向竞争性体制的转变( 1986 年-2000 年)。这一时期台湾政党体制转变的重要起点就是 1986 年台湾民主进步党的成立, 这也是台湾政治发展阶段的一个分水岭。民进党的成立打破了国民党一党威权长期垄断政局的事实, 虽然当时民进党在接下来许多年只是一个“相关性”小党, 但是吹响了台湾政党体制转型的黎明的号角。在民进党成立的次年台湾国民党当局宣布解严, 从此国民党与民进党之间的政治竞争程度呈现逐渐增强的趋势, 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台湾的政党政治与政党体制, 开始由不完全竞争逐渐向完全竞争的方向发展。由于戒严的结束, 社会上的小党派如雨后春笋般大量的冒出来, 但是大多都是没有多少影响力,在历次的选举中也很难达到 5% 的选举门槛。而在 1993 年8月 10 日新党正式宣布成立, 新党的出现原因是国民党败退台湾以来的首次公开分裂,是国民党内部主流派( 本省籍)
台湾政党体制转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