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第十三中学
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年级
九年级
学科
语文
主备人
张华
二次备课人
单元(章)
名称、课题
第一单元第3课
《乡愁》
课时划分
1课时
教学课时
第 1 课时
总备课数
第 5 课时
教
学
目
标
知识目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进而对诗歌作出正确的评价。
能力目标:通过对诗歌层次的分析,体会作品的结构美;通过对诗歌词语的分析,感受作品的语言美 ;通过对诗歌深情的朗诵,欣赏作品的音乐美;通过对诗歌线索的分析,理解作品的意境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反复诵读诗歌,体会诗人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诗歌,体会诗人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
分析本诗独创的意象和精巧的构思。
教法
朗读法、启发、探究法。
学法
朗读法、探究法。
教学准备
工具书、多媒体课件
教 学 过 程
个 性 化 设 计
导入新课
用费翔的歌《故乡的云》导入诗歌。
出示学习目标
1.熟读并达到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三、作家简介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现居台湾。当代诗人和诗评家。主要诗作有《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诗集有《天狼星》《余光中诗选》。
四、背景介绍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10岁的余光中随父母辗转于上海、重庆等地。22岁那年,余光中随家人来到台湾,并考取了台湾大学外文系。1971年,20多年没有回过大陆的余光中思乡情切,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赋诗一首。写完后,诗人热泪盈眶,沉吟良久。这,就是后来被海外游子不断传唱的《乡愁》。
整体感知
听配音诗朗诵
,你的头脑里剩下了哪几个词语?
四个: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
?你有什么感受?
表达了作者渴望亲人团聚,祖国统一的思想感情。
合作探究
“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是在余光中的《乡愁》里,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作者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化的?(这首诗作者运用了哪些意象来表现乡愁?)
作者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物。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里,“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这四个对应物上,这样,诗人的乡愁就不至于无所依附。
? 能不能去掉?
如果去掉第四节,本诗充其量只是一首普普通通的思念故乡的诗;有了第四节,前三节就成了铺垫,这一节又画龙点睛,乡愁的诗意升华为国愁和民愁了。
,诗中为何却说“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
作者正语反出,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形式使乡愁浓缩于面积小、程度轻的意象上,反衬出乡愁的浓烈。托物寄情,
表达绵绵不尽的乡愁。含蓄委婉,而又深沉哀怨。
?有什么效果?
全诗运用新奇的比喻,从纷繁的世事与旷远的时空中,提炼出四个意象。除此而外,还运用了对比、反复的修辞手法,将游子思乡的愁绪写得具体可感,如泣如诉,哀婉动人。前三节犹如汹涌而进的波涛,最后一节轰然汇成全诗的九级大浪,
武威第十三中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