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学
1
藤野先生分析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人物的主
要特征刻画人物,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理解鲁迅先生弃医从文思想变化的原
因,学习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作者弃医从文的思想转变。
2、语言的感情色彩和副词的准确运用。
第1页/共45页
一、导入新课
藤野先生,是鲁迅在仙台学医时的老师。鲁迅对藤野先生充满着尊敬和怀念的感情,所以写下这篇著名的散文。本文写于1926年,距鲁迅在日本求学已时隔二十多年。为了纪念藤野先生,为了唤起民众,鲁迅写下这篇著名的散文。
第一课时
第2页/共45页
鲁迅(1881—1936)生于浙江绍兴,原名周树人,字豫才,自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开始用鲁迅作笔名。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著名作品集有诗歌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华盖集》、《坟》等。
鲁迅生活的绍兴河埠
二、简介作者:
第3页/共45页
课文写于1926年,回忆了1902—1906年留学日本的片段。鲁迅本想以学医来救国救民,但后来却弃医从文了,我们在本课的学习中会认识到作者思想变化的原因。
三、介绍时代背景:
第4页/共45页
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写作年代则是在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余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鲁迅到日本学习,本想以学医来救国救民,可在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时,有一次观看反映日俄战争的影片,片中中国人看日本枪毙给俄国人做侦探的中国人的麻木神情给鲁迅以很大的刺激。从此,他弃医学文,决心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从而唤起国民的觉醒。
鲁迅写此文时,正当“三·一八”惨案发生之后,鲁迅积极支持爱国学生的正义行动,与反动军阀以及反动文人进行英勇斗争,用战斗的文章来抨击“正人君子”的迫害,本文抒发自己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歌颂没有民族偏见、正直、热情的藤野先生所代表的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第5页/共45页
四、鲁迅留学日本的经历
1902年4月到日本,入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
积极参加反清爱国活动,在《自题小像》诗中发
出“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
1904年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两年后弃医
从文,想以改变国民精神入手,挽救民族危亡。
1906年到东京开始文学活动,翻译介绍外国文
学作品,并写出《文化偏至论》等一系列论文。
1908年从章太炎学《说文解字》,加入光复会。
1909年8月,从日本回国。
第6页/共45页
五、生字注音
绯(fēi)红:鲜红。
陌(mò)生:不熟悉。
畸(jī)形:不正常的形状。
不逊(xùn):不客气;无礼貌;骄傲、蛮横。
匿名(nì):不具名或隐藏真名。
杳(yǎo):远得不见踪影;无影无声。
瞥(piē)见:很快地看一下。
喝(hè)彩:大声叫好。
发髻(jì):挽束在头顶或脑后的头发。
美其名曰:(把不美的事物)美化他的名字叫。
第7页/共45页
六、阅读全文,思考:
(1)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的?
明确: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组织典型材料的。
记叙的线索是什么?
明线: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
暗线:以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
变换了几个地点?
变换三个地点:①“我”在东京;②“我”在仙台;③“我”离开仙台后
第8页/共45页
七、划分段落层次的
段落层次的划分以“我”活动地点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写“我”在东京的见闻及感受以及转到仙台求学的原因。
第二部分(第4—35段),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我”在仙台结识藤野先生,受先生教益,赞扬先生的崇高品质,以及“我”弃医学文的原因。
第三部分(第36—38段)写“我”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情,以及先生的崇精神品德对我的激励与鼓舞。
第9页/共45页
藤野先生分析PPT学习教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