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倡导的三中学习方式。 而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已成为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主动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课堂中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主动合作探讨问题、交流见解、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互相纠正、彼此欣赏,共同进步,共同发展。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的合作学习成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做起:
一、 精心设计导学案,让学生想合作。
要想让学生有效地进行合作学习,首先必须让学生明确合作学习的任务,使学生的合作学习活动“具有方向感、责任感”。要想让学生想合作,合作学习的任务一定要适合学生合作学习,具有一定的难度,有合作学习的价值,能够激发学生的合作欲望。因此课前教师就得根据教材特点,精心设计课前预习,使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开始主动学习。发现并提取有价值问题,激起学生的合作欲望,使学生想合作。课上,学生在教师的动态点拨和导学案的书面指导下,自觉地参与群体中,融入到学习的每一个环节中,使合作学习真正有效。
二、培养合作技能,让学生会合作。
当学生体会到合作的必要性后,可能会在需要合作的情景中自发地表现出合作行为,可是往往却不知如何去合作。因此,作为教师,应该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合作技能。在小组合作学习分工时,要教给学生分工的方法,根据不同成员的能力,让他们承担不同难度的任务,保证任务的顺利完成;每个小组成员的职责要结合实际情况经常轮换,使每个人各方面的能力都能得以发展。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学习时,让学生明白人人都是积极参与者,要学会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尊重、理解对方,善于倾听对方的意见;有不同意见,要等对方说完,自己再补充或提出反对意见;碰到分歧或困难,要心平气和,学会反思,建设性的解决问题等。当然我们应该知道,这些技能和品质,不是一朝一夕能练成的,我们在日常教学中要不断的潜移默化,有意识地长期培养,使学生会合作。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合理分工,相互协作。
开展合作学习的先决条件是合理地划分好学习小组,一般以4-6人为一组。在合作完成课程学习的目标,必须依靠组内所有成员间的相互协作;只有每个人完成自己的目标,小组总的目标才能实现。每个人在小组中都扮演着不可缺少的角色,小组成员之间既要分工明确,又相互协作的。每个学习小组都是按成绩、能力、性格诸方面的差异组建成若干个较优化的合作学习小组,小组成员共同为自己的小组起名字,激发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兴趣。小组成员分工明确并有共同遵守的小组合作学习常规:(1)、合作前要认真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 (2)、勇于承担任务,既要积极完成自己的任务,又要相互协作、密切配合,有效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3)、遵守课堂纪律,不喧哗,不干扰
关注方式,小组合作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