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抽屉原理 (6).doc


文档分类:汽车/机械/制造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抽屉原理》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
  《抽屉原理》是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数学广角的内容。本节课借助实际操作,向学生介绍了抽屉原理一、抽屉原理二。两个原理之间是特殊与一般的关系,它们有着紧密的逻辑联系。原理一是商1余几,原理二是商大于1余几。因此,对于这两个原理,我们通常都运用“枚举法”和“假设法”来加以证明。原理一、原理二都可以运用有余除法的形式来表达假设法的核心思想——即尽可能平均地分。有了这一基本思想,由原理一的学习就可以顺利地过渡到原理二的学习。因此,在学时划分上我选择了用一节课上两个原理。
  (二)教学目标
  1、经历“抽屉原理”探究过程,运用不同的证明思路:枚举法、假设法来初步了解“抽屉原理”。
  2、经历将具体问题“数学化”的过程,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3、通过“抽屉原理”的学习和简单应用,感受数学的魅力。
  (三)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运用不同的证明思路:枚举法、反证法、假设法等,初步了解“抽屉原理”。
  (四)教学难点
  将具体问题“数学化”,在“说理”中体会“抽屉原理”的简单应用。
  二、说学情
  “好动是学生的天性”。老师的适当引导、激趣,能集中他们的注意力,此外,还要创设情景和机会,让学生的见解得到充分的展示。另一方面,对学生比较陌生的“假设法”证明,应当耐心引领,让他们经历数学知识的行成、发展过程。
  三、说教法、学法
  第一,教法上本节课主要采用了设疑激趣法、实践操作法、讲授法,以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进行启发式教学。
  第二,采用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实验、观察、交流中提高多方面的能力。
  四、说过程
  (一)故事导入,引发兴趣。
  在导入部分,我讲了匈牙利两位数学家之间的传奇故事,并借大数学家保罗·厄杜斯提出了2道抽屉原理的题目。引发大家思考,从而进入课题。
  (二)自主操作,探索新知。
  1、适当铺垫,明确含义。
  学生通过将3个玻璃球放入2个碗中,明白“如何放”。
  规范操作、引导实验是教师提高学生实践操作效率的必备手段。在抽屉原理里只考虑存在性问题,也就是不管哪2个玻璃球放入哪个碗中,都视为一种情况。因此,不计碗的次序,也不考虑玻璃球的不同。如果按教材的编排直接让学生将4个玻璃球放入3个碗中,将会有15种放法,操作难度大,费时费力。因此,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困难和认知规律,先作了一个铺垫性的实验。让学生明白“怎么放”。为后面的进一步深入实践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再次操作,初识“原理”。
  通过学生将4个玻璃球放入3个碗中,老师连连发问,让学生依次思考并解答了3个不同层次的问题:
  (1)共有几种放法
  由于有第一个实验环节的铺垫,学生快速完成了操作,作出了正确的回答:共有4种。有遗漏和重复的操作小组非常少。操作效率高,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按什么顺序放
  发问如下:你最先放的是哪一种?接下来又是如何放的呢?
 有许多小组先放4、0、0,再从4个中依次拿个1个、2个放。
  这个问题是老师有意引导同学们学会按一定的顺序放玻璃球。同时也让学生感知了由“很不平均地分”到“尽可能地平均分”的过程,为后面的环节设下伏笔。

抽屉原理 (6)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drp539602
  • 文件大小16 KB
  • 时间2021-06-12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