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资料[ 情景说明]: 《长城》是小学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七册第十七课的内容, 这篇课文的后两篇课文分别是《颐和园》、《秦兵马佣》。这三篇课文共同反映一个主题:中国的“世界遗产”。选编这篇课文,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长城, 感受其宏伟气魄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激发民族自豪感, 培养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和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这是本节课的重点, 也是难点。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的“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一要求,结合教材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 我采用图文结合、自读自悟、合作探究、情景再现等教学法, 让学生在读和观察中去想、去议、去说, 从而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思考和感悟。[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歌曲《长城长》。一、复习旧知,感知美师:刚才大家听到的歌曲唱的是什么? 学生交流。老师板书课题—— 17 长城。师:昨天我们已学过《长城》。请一个同学说本文主要讲了什么? 学生交流。( 本文作者游览长城看到长城的雄伟气魄, 想到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艰辛,赞美长城是世界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 师( 板书:“看”、“思”) 指两名学生读课题, 要求读完以后说一说自己为什么要用这样的语气读课题? 一名学生把声调拖得很长, 然后说明理由: 因为长城很长, 所以我想这样读。一名学生大声朗读, 然后说明理由: 因为长城气魄雄伟, 所以我想这样读。师: 是的, 长城以特有的雄姿和壮美, 以及久远的文化深深地吸引着中外游客。它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是华夏儿女的骄傲。游览长城是我们心中的梦想,今天让我们一起游览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 评: 歌声激情, 朗读表情, 以情激情的开课, 既有效地聚集了学生的注意力,又迅速地将学生引入到对文本的学习期待。二、精读课文,品味美(一)图文结合大胆想象品味气魄 1 、学习第一自然段,品味长城的气魄,并能有感情地朗读。师出示远景图, 要求学生看图自读第一自然段, 自读自悟, 找出文中给自己感悟很深的词句,细细品味长城的雄伟气魄。学生交流阅读感受。生:第一句给我的感受很深。我觉得作者把长城比作龙真是太像了! 看, 长城还好像在动, 就像群山在舞动长城一样。像人们过年过节时舞龙一样,很有气势。生: 我觉得“蜿蜒盘旋”用得很准确。看, 图中的长城在高高的山顶上弯弯曲曲的,一直伸向远方。师: 很好! 这说明你们学习得非常认真, 不仅知道了长城的样子——像一条长龙在高大的山岭上蜿蜒盘旋,( 老师板书: 岭顶盘旋) 还理解了“崇山峻岭”指的是高大的山岭,“蜿蜒盘旋”指长城弯弯曲曲地向远方延伸。下面老师朗读第一句,大家一边听,一边看图,想一想你能根据自己的感悟描述长城的样子吗? 老师朗读第一句,学生边听边想。生:长城像一条巨龙,在崇山峻岭上凌空飞起。生: 长城啊, 你是不是哪吒留给人间的灰色浑天绫啦?舞动起来神气十足,威风凛凛。生:长城像一道道白色的巨浪在崇山峻岭上翻腾。师: 你想象得很合理, 既描述出了它的样子, 又用“翻腾”描述出了它的气势。但是巨浪是在海上翻腾, 这里山挨着山, 连绵起伏, 所以我们可以把这里想象成什么海呢? 许多生:岭海。师:谁能把这句话完整地说一说。生:长城像一道道白色的巨浪在岭海上翻腾。师:此时你们最想说句什么话呢? 生:长城啊,你是中国的一条龙。生:长城,你真壮观! 师: 你们通过看远景图感受到了长城的雄伟气势。让我们带着心中的感悟齐读第一自然段。想一想第二句给自己留下了深刻印象吗? 学生朗读,然后交流。生: 这一句中的“一万三千多里”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个数字说明它很长很长。我想一个人即使站在长城的最高处, 也肯定看不到长城的头在哪儿,尾在哪儿。师: 是啊, 长城的确很长。( 板书: 长城长) 如果用刘翔百米跨栏的最快速度在长城上不分昼夜地跑, 也要五十多天才能跑完全程。所以课文第三自然段的最后有这样一句话:“多少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血汗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 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请你们一起大声地朗读这句话,并画出这句话中说明长城很长的词语。学生朗读,画出“前不见头”、“后不见尾”。评: 利用期待的契机, 抓住关键词语, 咬文嚼字地品读, 具体地比较, 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多元感悟,认知长城雄伟多姿的空间。 2 、学习第二自然段,体会长城的高大坚固,能用数字说明方法有顺序地介绍长城的结构。师出示近景图。很多学生:啊!好高大呀! 师:这还只有长城的一部分呢。你们想真切感受长城的高大坚固,就边看图边自由阅读第二自然段, 注意把课文中的数字与生活中见到的某些物体结合起来,感受它的高度、宽度,思考长城有哪些设计,这些设计各有什么作用? 学生自主学习,老师巡回辅导,经常有学生欣喜地主动与老师交流。师: 很多同学已抑制不住内
长城资料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