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课稿一、说教材 1. 教材简析: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第二册第一单元第一课, 是一篇回忆童年往事的叙事散文,选自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本文是作者在 1926 年写的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对写作初衷,鲁迅说:“是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借回忆旧时的好事物,来排除目前的苦闷,寄一丝安慰。”文章状物、叙事、写人都栩栩如生, 是鲁迅散文中的精品。“景是儿童心理的景, 情是儿童心理的情。”文章共写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处的童年生活。课文由“我的乐园”领起百草园, 写了百草园的春、夏、秋、冬四季的景物和美女蛇的传说。百草园的传说,用成人的眼光看来并不新鲜,但在儿童眼里,一切都新奇,确是儿童的乐园。而儿童是喜欢听故事的,这个神乎其神的故事又给百草园抹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更丰富了百草园“乐园”的情趣。写三味书屋时, 作者选取几个片段, 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私塾教育的若干侧面和单调枯燥的学习生活,刻画了一位严厉而又可敬、可亲、有趣的老师。本课所在单元的教学重点放在整体把握主要内容, 并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 深入体味文中的情感, 注意学习文章的表达技巧。将本文《从百草园道三味书屋》放在第一篇有其目的性与示范性。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文章中语言表现的生动活泼、趣味盎然、优美迷任,又蕴涵哲理,了解与掌握课文的表达与写作技巧,同时通过学习文章中无忧无虑,天真烂漫时光的描摹, 激发学生的共鸣, 使学生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 更加关注自己的生活, 引导学生健康的成长。 2 、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理念,根据单元要求与课文教材特点,我确定以下三大目标: ⑴知识目标:掌握重点字词,了解、把握课文内容、品味语言。⑵能力目标:学会小组自主合作探究,学会分析散文与语段、语言的方法。⑶情感目标: 体会童年生活的情趣, 关注自身的生活与成长, 同时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3 、教学重难点: 本课是学生本学期的第一篇课文, 也是本册、本单元的的第一篇课文。在上学期的语文学习的基础上, 根据单元语课文特点, 因此要把指导学生养成语文学习习惯与掌握学习方法作为本课教学重点。从理解课文方面看, 难点在于让学生理解作者是怎样将美好的童年生活内容与情趣表现出来的, 所以要将此点作为难点来突破。由此可见, 两者相辅相成, 互相渗透, 而利用课件为学生提供形象生动的画面与针对性的探讨, 创设情境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与学生主体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是突破本课教学重难点的关键。二、说学情为了符合新课程的改革, 提高学生的基本语文素养, 顺应教育人本化的趋势, 必须把教育过程本身建构成学生主体性的开发、培养、提高的过程。让学生在民主、宽松、自主的教学氛围中全员、全程、全面地参与学习活动,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全面发展。本课教学,是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有学习兴趣,消除畏难情绪,提高学习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关键, 将奠定整册课文学习的基调。所以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中通过引导, 让学生达到思维兴奋点从而产生乐学是组织教学的关键, 因此在“备教材”的同时, 也要在“备学生”上下了功夫。 1 、充分预习,养成良好学习习惯。通过课后的“读一读、写一写”来预习朗读课文,梳理生字词与重点字词的音、形、义, 熟悉课文。通过课后练习一至三的问题提示自学预习课文, 熟悉课文内容, 为课堂的学习打好基础。这个工作也是为了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2 、联系自我,激活学习兴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状物、叙事、写人都栩栩如生,是鲁迅散文中的精品。“景是儿童心理的景,情是儿童心理的情。”用成人的眼光看来课文中的内容并不新鲜, 但在儿童眼里,一切都新奇,确是儿童的乐园。通过联系学生平时生活中的游戏与娱乐, 利用此处切入点, 将学生生活感知迁移到课文内容这一新知上, 利用平时生活的趣味激活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加了学习探究的自信心,引导学生自觉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3 、发挥示范、竞争作用,增强学习动力。学生处在这个年龄段, 比较好胜, 通过开展: 预习谁最好、资料收集谁最多、朗读谁最棒、研究谁最深、活动谁最积极等, 选出学习上具有示范作用的学生, 通过榜样带领全体来更好的学习。同时在示范性上, 教师也可以通过示范朗读等, 来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通过学生、教师的示范,通过竞争比赛,来形成良好的学习气氛,形成学习的动力。 4 、自主合作探究,改变学习方式;团结互助协作,减轻学习压力。学生学习新知的过程, 是思维火花互相碰撞的过程, 学生在课堂上听说读写的过程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并进的过程, 这无疑会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压力。因此, 在学生自我学习的基础上, 在突破本课教学难点与关键性的语句、内容理解的处理上引入了自主合作探究
A0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课稿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