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信息辨真伪
教学分析
通过对信息的概念和特点的学习,对案例进行分析,尤其对真伪性这一特征的分析,从而制定防骗措施,实现“以点带面、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一、教学目标
。
。
3、在学生分析研讨诈骗案例,制订具体措施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到从事诈骗会触犯法律,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信息的概念。
难点:辨别信息的真伪。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上课铃响了,我们应该做什么呢?
学生:应该进教室。
教师:对,同学们说的很对,当上课铃响了,我们就要回到教室准备上课。我们早上来学校过马路时,红绿灯的红灯停,绿灯行。上课铃声提醒我们要上课了。斑马线的红绿灯提示我们什么时候该过马路,什么时候不该过马路。这些都是我们的信息,我们无时不刻不处在信息的包围中,有没有同学愿意起来说一说,你理解的“
信息”是什么?
学生:….
教师:同学们都回答的非常好。其实信息就是消息,通过人的感觉器官所能接受到的文字、声音、符号、图像、图形等包含的内容;还有需要借助仪器测量手段才能感知到的内容也是信息。我们都知道人民币有真假,那么信息也是一样,也有真假,今天呢,我们一起来探究信息的真伪性,做个小小侦探家。
(二)讲授新课
现在我们一起来看几个案列:
案例1:虚假信息:
案列2:
【“新闻”】6月7日,一则来源于温州晚报“看温州”客户端的图片新闻被各媒体转载,题为《温州一女生因迟到2分钟被拒绝进入高考考场》。文中称:7日上午9点17分,温州华侨中学考点一位考生因为迟到了2分钟,不能参与上午的考试。现在,考场老师、学校老师都在积极协调、稳定考生情绪,并向她解释说明。
【真相】6月7日,浙江省温州市教育局在其官方微博发表通报称,温州晚报报道的“温州一女生因迟到2分钟被拒绝进入高考考场”为失实报道。经温州市教育考试院调查核实,今天上午9点17分,温州华侨职业中等专业学校考点,温州护士学校的一位考生迟到17分钟。按照考场规则:开考15分钟后不得进入考点参加当次科目考试。所以该考生被拒绝进入考场。
【点评】这起假新闻事件的起因在于记者受到消息来源的误导。当地教育部门的通报则明确指出,所谓的迟到2分钟是迟到后允许进入考场的极限时间,即开考15分钟之外的2分钟,而不是开考后的2分钟,难怪被拒绝入内。她们希望通过媒体报道表达自己的不满情绪,却令媒体惨遭“打脸”。虽说虚假新闻的成因并不完全在媒体,但如果在报道时向考场和教育局核实一下事件的经过,就不会出现这样的尴尬了。
教师:请同学们思考几个问题:??有没有同学愿意起来分享你的看法呢?
存在问题:
信息超载:由于网络的无序扩张和信息的大规模膨胀,导致信息的数量超过了个人或系统所能处理或应用的水平。
信息垃圾:主要包括冗余垃圾、陈旧信息、虚假信息、污秽信息和垃圾邮件等。
(三)请你辩一辩
,马上要毕业找工作了,他看到马路上到处贴有招聘工作的广告、还有网络上随处弹出招聘广告、当地政府发出招聘信息。你觉得哪一个招聘信息更让你相信?为什么?
2. 虚假的中奖信息
网络信息辨真伪[361]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