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依依
海口市海瑞学校 郑美文
于漪 (1929- ),女,江苏镇江人。195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历任上海市杨浦中学语文教师、校长,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会长,全国语言学会理事,全国总工会执行委员。特级教师。
主要著作有《于漪语文教育论集》、《语文教苑耕耘录》、《语文园地拾穗集》、《学海探珠》、《教你学作文》、《语文教学谈艺录》等。
她上课 注重“教文育人” ,认为讲课要有情趣,应把学生带入文学的情趣中,做到声情并茂,以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有一次在讲课时朗读《祖国啊,我的母亲》,读到动情之处,于老师真的声泪俱下,听课的师生无不为之震撼。
作者简介:
文题背景:
《往事依依》是作者应河南《中学生阅读》编辑部一再邀请写的,刊登在《中学生阅读》(初中版)1999年第7期“追忆黄金时光”栏目上。文章题目显示了对美好往事的深深怀恋之情。
读准字音
给下列字注音:
徜徉( ) 烟波浩淼( ) 晦 ( )
青女素娥( ) 婵( )娟 绚( )
镂( ) 心旷神怡( ) 镌( )刻
谆谆( )
形近字
嘹 谆 晦
缭
潦 淳 悔
cháng yáng
miǎo
huì
é
chán
xuàn
lòu
yí
juān
zhūn
liáo
liáo
liáo
zhūn
chún
huì
huǐ
嘹亮
缭绕
潦草
谆谆教导
淳朴
阴晦
悔恨
词语解释
依依:
搜索枯肠:
徜徉:
浩淼:
心旷神怡 :
眼花缭乱:
动词这里指萦绕胸怀,十分留恋。
形容竭力思索。
安闲自在的步行。
形容水面辽阔。淼,形容水大。
心情舒畅,精神愉快。旷,心情开阔。
眼睛看到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
整体把握
1、这篇文章的题目叫《往事依依》,作者在文中回忆了哪几件留恋的往事呢?你能用简练的句子概括吗?
2 、这几件事是怎么衔接在一起的?你能找出哪些过渡语句或语段?(分组探究)
一:小时候看画和《水浒传》插图,犹如身临其境。 二:学生时代读《千家诗》,编织了童年美丽生活的花环。三:两位国文老师颂读诗歌的情状,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
四:老师关于读书的教导,铭刻在心,一生受用。
以趣动人
以美动人
以情动人
以理服人
事与事之间都用了承上启下的语言,使得文章非常紧凑而又自然。
观图画
读诗歌
听讲课
聆教诲
问:第四段写的是读《千家诗》的情景,那么第三段又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第三段承上启下,概述读书给学生时代的生活带来很大的乐趣,引出对读《千家诗》的美好回忆。“编织我美丽的生活花环”与“让人看不上眼”形成鲜明对比,显示了石印本《千家诗》的魅力。
一年之中,风光流转,阴情雨晦,日丽蓝天,风云变幻,真是美不胜收。四季风光就活生生地展现在前,找出文中的诗句。
水 泊 梁 山
梁山雄伟险峻
水泊烟波浩淼
水边有无边无际的芦苇
山上有一排排大房子
何涛,黄安率领的军官在茫
茫荡荡的焦山下,在芦苇港
中走投无路,狼狈逃窜
想像和联想
作者为什么能从《水浒传》里读出许多“趣”来?
艺术欣赏的最高境界,就是与艺术品产生共鸣。方法是:
一、培养兴趣;
二、融自己于其中(转换角色、角度、时空)去联想、想像,去探求、去感知。
万紫千红总是春 (宋)朱熹<春日>
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春城无处不飞花 (唐)韩翃<寒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绿树阴浓夏日长 (唐)高骈<山亭夏日>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五月榴花照眼明 (宋)朱熹<题榴花>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 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苍苔落绛英。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宋)卢梅坡<雪梅>
梅雪争春未肯降, 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春
夏
冬
秋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唐)李商隐<霜月>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台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往事依依》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