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实验报告.docx环境监测实验报告
Illi
一、水质监测
一、监测目的
1、 根据布点采样原则布点,确定采样频率及采样时间,掌握测定水质一些常规测定项目的 测定方法。
2、 对我校流芳校区静思湖水体中的污染因子进行经常性的检测,以掌握水质现状及其变化 趋势。
二、静思湖相关资料
1、地质、地貌
江夏区位于湖北省东西部,长江中游东南岸。面积约2010平方千米。属于江汉平原向 鄂西丘陵过渡地段,区内地形特征为中部高,西靠长江,东向湖区缓斜。地貌以第四系红色 粘土组成的网状平原为主,其两侧为平坦的冲积平原,东侧为梁子湖低地。水面积约占总面 积的39%。静思湖位于江汉平原中部,江夏区北部,地形平坦。在湖的北侧有一由土堆成的 小山,在湖的西侧北边是武工大图书馆,其余都被四周的岸边景观带环绕。湖底河床平坦, 在湖的中心处略微较其他地方深但是不超过5米,其余大多数水深2米。河床主要由地底有 机物淤泥,沙石贝类组成。
2^气候
主要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从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特征,气候特点:冬季 寒冷湿润,夏季炎热高温。光照充足,热量丰富,无霜期长,降水丰沛,雨热同季。 全年均温15〜17°C, 7月均温为27〜29°C,平原地区最高温在40°C以上。全市平均 日照1150- 2245小时,无霜期在230-300天之间。年均水量在800-1500毫米之间, 由于受地形影响,大神农架南部等地为全省多雨中心,江汉平原在梅雨期长的年份常 发生洪涝灾害。鄂本北山区昼夜温差较大,年平均气温在15-22之间。
3、 降水量
武汉地处北半球中纬度地带,属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雨量充沛,但是全市年内 降水量分布极不均匀。丰水期4、9月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69. 2%,六七月中旬,西太平 洋副热带高压西北侧雨带北上至江淮流域,与北方不断南下的冷空气相遇,在地面上形成持 久稳定的准静止锋面,在高空形成近东西向的切变线,故出现梅雨季节,降水量明显增多。 并且由于武汉周边密布大大小小数百座大小湖泊水库湿地使得夏季空气中水蒸气含量很高, 在遇到炎热晴朗高温天气,当水蒸气急剧上升遇到相对较冷的上层大气时遇冷凝结,短时间 的强对流天气也提供了大量的降水。
4、 湖周边生物概况
水体中的细菌、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大型水生植物以及鱼虾等生物类群, 是湖泊生态系统食物链及生物生产力最重要的基本环节。水生浮游植物以绿藻类最多, 蓝藻次之以及硅藻、黄藻等。浮游动物由轮虫、枝角、槎足和原生动物四大类组成以 及数种鱼类,爬行类,两栖类,鸟类等构成静思湖生态体系。
5、 湖水水质概况
一下从感官上对湖水的颜色、气味、浑浊度等在未接受实验,仅凭借感官出发 对其做简单印象话描述:用一洗净的矿泉水瓶盛一瓶湖水水样,观察。湖水水质泛黄 绿色,湖水较为澄清,水中仔细看或者放在阳光充足的条件下可以看到其中有大量的 悬浮物(包括生物与非生物),仔细闻可以闻到有泥土味,微臭。
6、水位流向以及湖基本信息
流芳校区地处洪山区与江夏区交界处,地处平原地带。静思湖呈东西走向,带状,左 右两端较窄中端较宽,静思湖总面积约5700平方米,东西走向最宽处约206米,南北走向 最宽处约54米,水深大致在2米左右,最深处不超过5米。在湖中部靠近西面的地方建有 一座木桥长约20米,东侧有一内凹陷约10米长的石墩走道。在湖的东侧有两个出水口而西 侧在图书馆区与湖畔景观区的交界处有一进水口。(如图所示为静思湖平面卫星图)
7、静思湖可能的污染源以及排污情况
通过对静思湖的观察静思湖的污染源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天然污染源; 二是人为污染源。其中天然污染源包括水生动植物生化作用产生的代谢产物,以 及死亡或者衰败后的自身组织,湖两岸植物等。如水生植物睡莲在其生殖过程中, 其老叶的枯亡,腐烂销蚀败坏过程中所产生的大量腐殖质和有机悬浮物进入水体; 人为污染源主要来源于图书馆拐角处形似雨水、污水管,以及人为活动所产生的 污染,如果壳纸屑,废弃的一次性餐具,洗漱等人为活动里有意识或者无意识间 的行为对水质造成的影响
三、监测断面、布点及布点原则
1、监测断面
2、 采样点
进水口 ②湖心桥③岸边区 ④石墩桥⑤出水口一 ⑥出水口二
3、 布设理由
进水口 :在图书馆走廊的拐角处意外,拐角处有一从图书馆接下的雨水管道以及一些生 活污水的排放,考虑到图书馆可能是一个对湖水产生影响的污染源,所以在此设置一个断面, 监测其对水质的影响。
湖心桥:位于跨木桥的中心处,主要对过往人员对水质的影响而设立的监测断面
岸边区:位于岸边南面距离中间岸边约2m,作为对岸边死水区水质监测的断面
石墩桥:在石墩国道中心位置离过道2m处的垂直于岸边的断面上,主要是监测水体由大 湖面经过小的葫
环境监测实验报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