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面临的重大战略转移.doc


文档分类:研究报告 | 页数:约11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1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1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面临的重大战略转移大约在六、七年前, 世界上还没有几个国家能够清醒地意识到, 在当代信息社会里, 一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的命运会这样紧密地联系甚至取决于文化资源和文化产品形式的创意能力,很少有人能认识到,在当今世界, 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人力资本的价值对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但是在今天,这已成为一个基本的事实和发展趋势:文化创意理念的隆重而强有力的推出; 文化创意产业实践的全球蜂起和文化创意阶层的茁壮崛起。因此, 密切关注和深入研究当代世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准确把握世界产业发展的动向, 对于作为世界制造业加工业大国从制造型向创意型发展的中国来说,具有重要意义。最近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奥运研究中心联合发起并组织召开了“创意产业与创意中国—— 2005 首届中国创意产业国际论坛”。会议的主题是: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为什么选择这样一个主题呢? 先进的社会生产力总是在先进文化的开启和引导下向前发展的, 在特定历史时期, 先进的文化对于社会生产力的解放甚至具有某种决定性的作用。人类历史上, 每一种先进的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 都是在吸纳先进文化( 先进的社会观念和先进科学技术) 的优秀成果之后蓬勃兴起的。从本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 人类开始迎接第三代生产力。这就是电子时代的智能生产力。第三代生产力的显著标志是文化与经济文化与科技的崭新关系的建立。如果说以资本主义产业革命及工业大生产为代表的第二代生产力是以经济生产与文化艺术的对立、分离为特征的话, 第三代生产力的重要特征便是“文化的经济化、科技化”和“经济、科技的文化化”, 以及由之产生的当代文化经济科技的一体化趋势。我们必须重新认识文化的经济功能和经济、科技的文化含量。同时, 随着当代世界的发展, 经济与文化的一体化至少包括当代经济的产业下游化与公民需求上游化、高级化的趋势。这就是说,经济中的文化的、知识的、信息的、科技的乃至心理的因素将越来越具有重要的、主导的、甚至某种决定性的作用, 而文化作为日益强大的产业结构已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的、以至支柱性的产业。 1990 年,西方著名经济学家玻特( )提出了经济发展四阶段论。这四个阶段分别是: 要素驱动阶段、投资驱动阶段、创新驱动阶段和财富驱动阶段。要素驱动阶段: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来自于廉价的劳力、土地、矿产等资源; 投资驱动阶段:以大规模投资和大规模生产来驱动经济发展; 创新驱动阶段:以技术创新为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财富驱动阶段: 追求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追求文学艺术、体育保健、休闲旅游等等生活享受,成为经济发展的新的主动力。也有学者把前三个阶段对应于资源经济阶段、资本经济阶段和知识经济阶段: 要素驱动阶段——资源经济阶段——劳动密集型产业......... 劳动集约化投资驱动阶段——资本经济阶段——资本密集型产业......... 资本集约化创新驱动阶段——知识经济阶段——知识密集型产业......... 知识集约化财富驱动阶段——文化创意经济阶段——文化附加值产业……文化从以上可以看出, 所谓创新驱动阶段, 就是以知识产业为经济主产业的阶段, 知识创新为经济发展主动力的阶段, 也即今天人们常说的知识经济的阶段。而知识经济之后的财富驱动阶段, 意味着第三产业将进一步分化, 其中的精神的、文化的、心理的、休闲的、娱乐的、体验的产业将逐步成为经济中的主产业。我们认为当代中国正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时刻。过去我们长期形成的制造业大国和世界加工厂这样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方式, 在当前的历史条件与经济积累下应该重新审视。过去我们是个劳动密集型的、消耗资源型的、缺乏核心技术、低附加值的制造业加工业大衡遭到破坏, 并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已经引起了各方面的热切关注。中央提出了均衡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最近胡锦涛同志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明确提出,“我们必须更加坚定地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 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这一讲话为我国未来 15 年从制造到创造的历史性飞跃和战略转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也为我国创意产业的开拓与发展, 做出了重要的战略决策。当代市场条件下文化与经济的一体化马克思的大生产力观及文化生产力理论, 对于当代世界的文化艺术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从本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 人类开始迎接第三代生产力。这就是电子时代的智能生产力。第三代生产力的显著标志是文化与经济崭新关系的建立。如果说以资本主义产业革命及工业大生产为代表的第二代生产力是以经济生产与文化艺术的对立、分离为特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面临的重大战略转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1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xxj165868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6-06-11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