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学
1
伤寒少阳太阴1234
第一节 少阳病辨证纲要
一、少阳病提纲(263)
[原文] 263 ☆少阳病提纲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263)
提纲是少阳经脉的症状,三个症状均出现才有临床意义,特异性不强。
故应结合“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 ,“脉弦细”等,才能诊断为少阳病。
第1页/共41页
二、少阳病治禁
[原文] 264 少阳中风
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264)
少阳经脉感受风邪,故出现经脉循行部位的症状。“两耳无所闻”,即耳聋。故有外感热病中出现突发性耳聋,治从少阳,用小柴胡汤治疗的临床应用。
不可吐下。
第2页/共41页
[原文] 265 ☆ 辨少阳病
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讝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265)
在外感热病中出现“脉弦细,头痛发热”,辨证属少阳病。
少阳病的治疗禁忌:不可发汗。
第3页/共41页
第二节 少阳病证
[原文] 96 ☆ 、97小柴胡汤证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96)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半夏半升,洗 甘草炙 生姜各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第4页/共41页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栝楼实一枚;若渴,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栝楼根四两;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四两;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覆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
第5页/共41页
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藏府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97)
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266)
第6页/共41页
主症: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嘿嘿不欲饮食。
病机:热邪侵犯少阳,正邪分争,影响到胃。
其特点是病邪不很盛,正气略有不足,呈正邪分争的局面。在外感热病中可出现不典型的小柴胡汤证,即四个主症不全具备,但只要基本病机相合,便可考虑按少阳病论治,用小柴胡汤。
治法:和解少阳,扶正祛邪。
方药:方中柴胡透邪、黄芩清泄,人参、大枣、甘草补虚,半夏、生姜和胃降逆。全方寒温合用,攻补兼施,升降协同,具有扶正祛邪,疏利三焦、宣通内外、调畅气机的作用。
第7页/共41页
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101)
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149)
小柴胡汤具有促使战汗的功效。
第8页/共41页
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99)
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100)
第9页/共41页
伤寒少阳太阴1234PPT教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