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土教案.doc祖国土教案
章来源
m祖国土教案
【学习目标】
认识诗人,了解诗人的创作。
联系写作背景提炼主题。
朗读全诗,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鉴赏本诗的 艺术特点。
【目标重点】
联系写作背景提炼主题。
朗读全诗,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鉴赏本诗的 艺术特点。
【目标难点】鉴赏本诗的艺术特点。
【相关材料】
作者简介
阿赫玛托娃(1889-1966),俄罗斯女诗人。其作品“具 有充分的根据,被认为是伟大的俄罗斯诗歌的杰出成就”,
“有20世纪的萨福”之美誉。阿赫玛托娃出生在敖德萨一 个海军工程师的家庭。原姓高连柯。阿赫玛托娃是她取自靴 革旦族外祖母的姓氏,用来发表作品的笔名。1912年第一部诗 集《黄昏》问世,表现了女性的压抑和孤独的情调。1914年
出版的诗集《念珠》引起较大反响。此后陆续有诗集《车前 草》(1921)、《白色的一群》(1917)、《公元1921》(19 22) 等出版。她的诗作极善抒发女性的内心情感,富有音乐性。
十月革命后,虽然对革命并不十分理解,甚至远离革命的现 实,但与那些逃离祖国的白俄作家,是界线分明的,并写有 《我和那些抛弃国土的人不同道……》(1917)。30年代著有 《马雅可夫斯基在1 913》、《但丁》,探索了诗人的命运。在 这个阶段,她依据自己的亲身遭遇,写下了她最重要的组诗 《安魂曲》(1934〜1940),卫国战争中写下了许多爱国主义 的诗篇,如《起誓》、《勇敢》等。大型抒情叙事诗《没有主 角的长诗》(又译《没有主人公的歌》,1940〜1962)是其诗 歌创作的总结。此外还有诗集《光阴飞逝》(1909〜1965年 的诗篇)。女诗人一生命途多舛,1946年曾遭受不公正的批 判,50年代后期才得以恢复名誉。
语言知识
⑴音形
香囊(ndng)苦楚(chu)砂砾(1 i )蹂(rou) E蔺(lln)
W (jl)粉
⑵词语
苦楚:痛苦(多指生活上受折磨)。
砂砾:细小的石块。
蹂踵:践踏,比喻用暴力欺压、侮辱、侵害。
命粉:细粉,碎屑。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土地是人类的母亲,是人类得以生存的的依靠,人类总 是在不断接受着土地博大丰厚的滋养和恩情,而一把祖国 土,则更是代表了一个国家,它见证了民族的繁衍和生息。 阿赫玛托娃正是把这种对祖国土的理解用诗的形式表达了 出来,她用“类似日记的亲切与直接”(俄罗斯诗人布罗茨基 语),把这种朴素的情感呈现在读者面前,但这种“亲切与 直接”却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力量,闪烁着真理的光辉。
二、 文章的内容与结构
《祖国土》饱含了阿赫玛托娃对俄罗斯土地挚爱终生的 情感,在某种程度上是代表我们每一个人类个体领受了土地 博大的恩情。科•楚科夫斯基的话多么令人感动 ——“庄严壮丽的诗句只能诞生在庄严壮丽的心里。”只有 了解阿赫玛托娃在前苏联饱受磨难的经历,才能体会到这首 诗中所蕴含的那种对祖国深沉执著的爱。
诗的前四句用了 “不用”、“不给”、“不像”等否定词表 明:因为天天生活在祖国的土地上,所以从不把它刻意珍惜, 也不为它激情奔放,它似乎不给我们增加苦楚,也不像理想 中的天国的乐土。
5 ——8句进一步表明:不知道、不理解祖国土的价值 在哪里,甚至有时不注意它的存在。这是一般人的真切感受 的流露。这
祖国土教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