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泰山记姚鼐【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了解姚鼐及桐城派散文的创作风格,创作主张,进而了解清代散文特色。 2 、理解“阴、乘、限、巅、居、晦、极、驳、漫失、僻”等词语,归纳“望、或、视”等词语的义项。能力目标: 1、掌握判断句、省略句和几种变式句的结构和用法。 2、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评论赏析能力。情感目标: 了解泰山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陶冶学生高雅的审美情操,激发学生崇高的爱游的顺序,把握文章的思路和结构。 2、诵读优美段落,感悟文章遣词造句的艺术功底,品赏作者耐人寻味的语言风格。【教学难点】 1、结合写景状物的精彩内容,体味作者融情于景的艺术效果。 2、背诵全文。【教学方法】 1、扩充文化知识,延展课堂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组织课堂讨论,诵读练习相结合,强化知识重点。 3、由主到次,层层深入,共同鉴赏优美一言文段。【课时安排】四课时【板书设计】雄伟总写泰山地理形势泰山地理位置周围山川形势险峻记叙登泰山的经过时间路径山顶所见壮观(详写) 描写泰山日出日出前———风、雪、云日出时——形、色、光日出后——色历史悠久(略写) 介绍泰山人文景观建筑古迹介绍泰山自然景观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了解作者及其作品,读背课文,准确翻译课文,理解记游顺序。【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我们尝过杜甫的诗: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它描写的是泰山。杜甫用他那磅礴的气势,给我们展现了号称“五岳之尊”的东岳泰山那高大雄浑的英姿。泰山的雄姿和悠久令我们敬叹,历代帝王在这里筑坛告天,无数文人在这里登高吟咏,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同时也展现了他的多姿多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清代著名散文家姚鼐先生描写泰山的名篇《登泰山记》,看看他是如何给我们展现泰山的雄姿的。二、作者简介姚鼐( 1731 —1815 )字姬传,一字梦谷,住室名惜抱轩,也称惜抱先生,清代著名的散文家。他是安徽桐城县人,又是桐城人刘大槐的学生,是清代著名文派“桐城派”的奠基人之一。曾任刑部郎中(记名御史、四库全书馆纂修竺职。辞官后,先后在江宁、扬州等书院讲学四十多年。著有《惜抱轩全集》、《九经说》等书。他编选的《古文辞类纂》,从历代作品中精选各类文体的名作,作为学习古文的范本,流传很广。他的文笔雅洁、严谨,自成一格。三、题解“记”,一种记叙文体。古人将以“记”名篇的作品称为“杂记体”,叫杂记。内容广泛,可以记人、记事、记物,写法比较自由,构思巧妙。在表达上可纯记叙,可夹叙夹议,有的甚至议多于叙。古代游记属于杂记类,是专门记游的文章,主要记叙旅途见闻,所经之地的政治生活、社会风俗、风土人情、山川景物、遗闻遗事。但它必须是作者亲身游历的记录,不能虚构想象。四、写作背景本文是姚鼐在 1774 年冬游泰山后所写的游记。文章紧扣深冬时令和泰山的特点,形象地描绘出峥嵘苍劲的泰山。体现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文章的顺序是: 总写泰山的位置,记述登山的过程,山顶看日出,返回记建筑和观石刻,补记自然景观,循序渐进,有如一线贯穿,引人入胜。文章写景用笔不多,但能传出景物之神。侧面烘托为本文的主要写法。五、关于桐城派桐城派是清代散文影响最大的一个流派,对于散文创作有一套完整的理论和鲜明的主张。其创始人为方苞。刘大槐和姚鼐继承并发展了他的理论。三人并称为“桐城之祖”。姚鼐是桐城派的集大成者,他强调“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六、全篇思路解说泰山山脉绵亘于山东省中部,从东平湖东岸向东北延伸至淄博市南,长约 200 公里;俗谓登泰山,指的是攀登它的主峰玉皇顶。玉皇顶则位于泰安市城北,古称东岳;亦称岱山、岱宗,主要景点有南天门、仙人桥、日观峰、舍身崖等,著名建筑有岱祠、碧韦元君祠等。这些都跟文章思路有关,所以先做交代。一般人游泰山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在日观峰看日出,因此,本文先以汶水和济水为参照物,指出泰山山脉的地理位置,再以古长城(齐长城)为参照物指出日观峰的位置,这就预示了作者将有登山之举。以下是文章的主体部分: 按游踪写,分两大层:前一层记登山及观日出;后一层记泰山古建筑、石刻、地质状况及动杆物等,皆游中所见。在记游踪时也标明了时间,如登山是 12月“丁示”日( 28 日), “望晚”到达山顶;观日出是“戊申”日( 29日) “五鼓”,日出后再参观古建筑及石刻等。文章脉络十分清晰。《登泰山记》记述了作者同友人登泰山的两天游程,再现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是山水游记中一篇脍炙人口的杰作。七、理清段落全文共五段,以登山为线索,记叙了泰山的地理位置以及登山的时间、路程, 有重点地描写了沿途所见的景物。第一段,交代泰山地理位置。先从大处写泰山的全貌,再分写泰山南北有汶、济二水及其流向,引出古长城高踞泰山的南北分界之处,最后点出最高处日观峰的位置。重在写
登泰山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