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研修日志15则 研修日志.docx


文档分类:办公文档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今天中午是杨小微(华东师大基教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导)所做的题为《课堂与教学的文化反思》的报告。听着杨教授的报告,我在认真消化着,思索着:一所学校应该怎样拥有自己的文化底蕴?
一、什么是文化?为什么要有文化
英国的泰勒这样解释文化:“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具有的其它一切能力和习惯。”
我感觉到一所学校如果没有独特的文化,便犹如一个人没有健全的人格,没有独特的个性,没有绵延的生命力。学校应该有自己的文化。
二、学校应该有自己的“硬要素”文化
学校的硬要素指的是拥有自己的组织、制度。建立一套能够激励全体师生奋发向上、积极进取、锐意创新的组织制度,这套制度应该是公平的、合理的、民主的、科学的。这套制度的建立者应该是全校师生智慧的结晶,而不是某个人或者某几个人随便制定的。
三、学校应该有自己的“软要素”文化
学校的“软要素”文化指的是拥有自己独特的教学特色、有着独特的文化、素质、信仰等。例如元甲学校的武术文化,普洱中学的茶文化以及由茶文化,上海七色花小学的美丽课堂与艺术教育,还有我们济源市王庄小学的读书文化、习作文化,坡头二小的军营文化等。这些软文化可以让在这所学校生活的师生形成独特的精神气质,从而影响终身,形成个性。
四、学校文化需要既“濡化”又“涵化”
文化形成过程中的“濡化”是指在同一文化群体中,通过部分有意识、部分无意识的学习,年轻一代在老一辈指示、引导或强制下接受思想和行为方式的过程。例如学校的已经形成的积极的校园文化,我们就要“濡化”。
“涵化”是指不同文化的人群,因为持久接触,两者相互适应、借用,在已有独特文化的基础上重新构建。
这里要注意走向两个极端:
一是一味地“濡化”拒绝“涵化”,这是封闭,僵化,很容易走向单质化,甚至消亡。清朝由“帝国”沦为人人欺负的殖民地,就是太拒绝“涵化”。
二是抛弃“濡化”一味地“涵化”,这样消亡更快。完全抛弃自己的文化,学校文化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学校要形成独具魅力的文化,就需要在濡化和涵化之间有所选择,有所倚重,形成积极的新文化。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学校文化的构建既要积极传承优质文化,又要不断创新,引进先进文化。我想,这样我们的学校就能形成自己独具魅力的文化,经久不衰,永远有生机与活力。
在这培训过程中,我学习到了优秀教师好的教学方法,以及新的教育理念,获得了教育专家的珍贵讲评。虽然每一天在线学有了一个很大的提高。短暂的培训学习即将结束,在此就与大家交流我的一点心得与体会:
一、转变教育理念,实施差异教育。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发展的主体。教师应对的是学生的未来,而不是个人眼前的荣誉和利益,要立足于学生的成长。因此教书育人不可急功近利,需从大处着眼。部分教师受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习惯于只看眼前,不顾将来,以剥夺学生个性为代价换取教师的师道尊严。创造力有早晚,先后之分,越是有个性的人,创造力越突出,个性是创造的前提,把个性多样性作
为一种有价值的东西,一种财富来加以理解和引导,我们眼中就会没有差生,只有差异。实施有差异的教育,实现有差异的发展。
二、以身示范,情感育人。搞教育不能搞形式主义,这是一种不理智的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因为,学生的

研修日志15则 研修日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琥珀
  • 文件大小21 KB
  • 时间2021-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