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格的理论虽然听到过不少次,但是对荣格一直没有太多好感,当然,也没有特别的恶感。只是他的理论实在太适合拿来发挥,以至于我从别人那里听到的版本不是太过浪漫主义,就是及其形而上学,就算根据常识判断,听起来也不太像真的……不过我对大多数理论都还是持相当开放的态度,因此当得知波士顿荣格学院有关于原型理论和萨满主义的讲座,并且内容还涉及生理心理,就决定去听听看。以下的内容是部分听课笔记,主要是对于原型定义的讲解,因为这是最容易拿来发挥的概念,也是我一直感到比较困扰的部分。而这位教授对于原型的定义, 我觉得比较合情合理,仅供大家参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Edited by Nocturn~ 清流 from 安見閣(capella.) 荣格认为本能其实是一种典型行为模式,即当我们遭遇一定情况就会立刻做出特定的行为;而相应的,原型则是一种典型的理解模式,即当我们感知到一定事物就会立刻产生特定的理解。原型和原型意象(即我们平常所说的“原型”)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东西。原型不是意象、图像,而是人类在千百年进化过程中留在神经系统、大脑和身体中的烙印,是对于特定事物的特定认知及模式化的理解。原型具有比较复杂的结构,它包含以下成分: *意象(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原型”) *右脑内的认知模式*边缘系统内的情绪反应*荷尔蒙放出*身体/大脑的特征认知原型可以以这种方式进行运作:看到特定意象(美女),该意象激活右脑内的认知模式( 觉得她很美) ,边缘系统开始产生情绪反应( 开心) ,进而开始排放荷尔蒙(兴奋了...), 直至身体和大脑产生特征认知(想和她上床)。这只是一个类比的例子,也许不太贴切,但能够大概说明反应过程。其实,这个过程也可以反过来, 事实上荣格认为其中任何一环产生反应都可以引起原型启动,比如 YY 也可以令你荷尔蒙放出,生活开心也会令你保暖思淫欲,不过原型启动最终总会以产生特定理解表达出来。另外,荣格还认为原型不是孤立的。虽然荣格提到各种不同的原型,如阿尼玛、母亲、英雄等等,但同时荣格又相信,事实上这些原型又都是同一个原型。字面的解释非常复杂,但我们可以把原型想象成一块带有全息图像的镭射玻璃, 当玻璃摔碎的时候,不同的碎片的名字可能是阿尼玛、母亲、英雄、自性等等, 但是当你把任意一个碎片捡起来看的时候,你会看到整个原型的图像,而不是单一的阿尼玛的图像或英雄的图像。也因此,当你激活任何一个原型,或者原型的任何部分的时候,所激活的其实都是人所遗传下来的整个理解模式,这就好像我们念书不可能只念书里的某一行,走路也不可能只伸大脚趾一样。原型不是人类特有的,动物、鸟类、昆虫都有原型。荣格最喜欢用来说明原型的一个例子是关于丝兰娥(a moth) 的。这种娥一生非常短暂,它们根本没有时间从其他同类或者异类身上学习任何知识,而它们的一生又异常复杂,需要进行多次蜕变,最后还必须找到含苞待放的丝兰花产子。丝兰娥在其短暂的一生中根本没有机会学习丝兰花究竟长什么样子,更不可能学到什么叫“含苞待放”, 但是只要丝兰娥成虫遇到含苞待放丝兰花就必然立刻去交配产子。它们显然天生就“认识”含苞待放的丝兰花,这种认知写在它们的身体系统里。只要它们感知到丝兰花,身体系统立刻就会令他们产生应于此处产子的理解。这种认识理解的典型模式(pattern) 就是原型了
荣格的原型理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