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孤 独 真 滋 味.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孤 独 真 滋 味
—— 《》
苏轼
执教:青神县实验初中 刘红玉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领略东坡诗词魅力。
2、能深刻理解诗词中蕴含的复杂情感。
3、初步了解诗词赏析的“纵横勾连”新方法。
4、培养学生正确对待独孤。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词中蕴含的复杂情感,能初步运用 “纵横勾连”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课前准备:1、熟读诗词以及注解,理解主要情感和内容。
了解苏轼生平和代表作。
收集关于孤独的诗词。
教学过程:
一、诗情荡漾遇东坡,慧眼辨句明风格
导入语:尽管世人都有过孤独的经历,却很难将其中滋味说得清道得明。今天,我们又在诗词里和孤独相遇,期待着能将其中滋味品个真真切切。
,再仔细比较两组诗句的风格有怎样的变化?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点拨小结。)
明确:诗词风格由繁华激昂转为成熟温和,个人气质也由意气风发转为超脱旷达。正是这种转变和升华,才让“苏东坡”家喻户晓,才让“东坡文化”流芳华夏。可想而知,苏轼一定经历了一番常人难以想象的“寒彻骨”。
二、知人论世识孤独,诗词解析悟情感

(1)学生分别交流“乌台诗案”给苏轼的打击,以及苏轼初到黄州的生活情况。
(2)教师小结并ppt展示,学生齐读。
(乌台诗案)一个个历史的小人,逮捕作为太守的苏轼犹如捕盗,将他捆绑入狱。长途押解,犹如一路示众。在审问者的严刑拷打之下,他自身所有的高贵魅力荡然无存。130天的连续逼供,使苏轼意识到自己可能会死在狱中,他只希望自己的骸骨能被埋在杭州西湖那样美丽而动人的地方。
(初到黄州)黄州僻陋多雨,气象昏昏也。鱼稻薪炭颇贱,甚与贫者相宜。然某平生未尝作活计,子厚所知之。俸入所得,随手辄尽……见寓僧舍,布衣蔬食,随僧一餐,差为简便。初到,一见太守,自余杜门不出。闲居未免看书,惟佛经以遣日,不复近笔砚矣。
诗词解析:
很庆幸的是,在这样的孤苦不堪之中,诞生了这首脍炙人口的《》
学生齐读,再抽个别学生读诗词,其他学生思考并交流:
(1)苏轼体会的孤独是怎样复杂的情感滋味?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备受侮辱和折磨的身心痛苦;死里逃生的惶恐悲愤;坚守理想的孤寂傲岸等等)
教师示例:“孤独的滋味是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那种夜深人静的凄凉寂寞。
ppt显示,生齐读:
“孤独的滋味是苏轼“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那种形单影只的痛苦失落。
“孤独的滋味是苏轼“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那种死里逃生的惶恐悲愤。
“孤独的滋味是苏轼“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那种坚守理想的孤寂傲岸。
教师小结:苏轼的孤独,是恪守原则却被世人讥嘲不通世情,是在一次次伤害下做出的自我保护,是一种以豁达乐观掩饰的孤寂与惨烈。
(2)苏轼是通过怎样的形式来表达这些情感的?(大量使用冷色调的词语和特殊的意象等)
(3)这种孤独对苏轼有怎样的影响?
小结:这样精神上的无法告人的孤独,对于苏轼这样乐观的人来说是残忍的,但正是这种的

孤 独 真 滋 味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1651012****
  • 文件大小22 KB
  • 时间2021-06-19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