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镇建设辅导 8 第八章小城镇建设与中国城市化第一节小城镇建设与农民就业中国是个农民大国,理论和实践都证明: 农业和农村问题本质上是农民的问题。毛泽东:农民问题是中国的根本问题我们曾自豪地向全世界宣布: 用占世界 7% 的耕地,养活了世界上 21% 的人口。但不能忘记,我们是用世界 40% 的农民为世界上 10% 的非农民生产粮食。农民人数多生产力水平低刚刚解决温饱要实现全面小康,还要付出十分艰苦的努力。农民就业的意义: 农村工作要把农民工作放在首位农民就业问题是农村工作的重点增收、减负、脱贫稳定社会的基础农民就业现状: 13 亿人口, 9 亿在农村农村劳动力 5亿农业生产仅需 2亿农村劳动力富余 3亿打工人数 亿( 9400 万) 不能实现就业的还有 亿近5 年每年新增 1000 万安置农民就业的艰巨性: 农村劳动力供过于求状况严重; 农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有限而脆弱; 乡镇企业吸纳能力在减弱; 城镇吸纳容量趋紧; 国际就业扩张日趋艰难; 农民素质制约劳动力的转移。就地转化论: 离土不离乡(乡镇企业) 亦工亦农(兼业)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关于乡镇企业乡镇企业是农民就业的重要渠道; 我国现有乡镇企业 万家; 分布在机械制造与修理、冶金、造纸、印刷、建筑、运输、服装、农林牧渔、文体用品、商品批发与零售、餐饮住宿、商品批发与零售、食品加工与酿造等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各个领域中。在发达国家或地区中,每千人中拥有中小企业数量为 40~50 户; 我国目前每千人中只有 户中小企业假设按发达国家的底线, 即每千人拥有 40 户中小企业来推算, 我国尚需增加大约 4 000 余万个中小企业才能达到这一水平。如果是这样,将可以提供 亿个就业机会。乡镇企业调整基本思路: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农村生产原料, 由城市进行加工的格局。割断了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的有机联系。乡镇企业要把农产品加工业作为调整的重点。尤其是中西部地区, 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农产品加工业, 有利于吸纳更多的农村劳动力, 还可以缓解农民跨地区流动的压力。乡镇企业调整基本思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农村三产总量不足, 发展相对滞后, 内容结构难以适应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建设好农产品批发市场; 积极推动交通、通讯、保险、金融、信息服务、技术服务等行业在农村的发展; 开发农村房地产和旅游等新兴产业。关于资金来源: 政府、投资公司、民间资金,企业投产并获利后,政府资金以“零利”退出。政府出资的目的分担或减少风险,同时也提供了“国家信用”,有助于吸引民间资金。我国约有 10 余万亿民间资本, 政策措施得当, 可以吸引一部分资本用于发展乡镇企业。异地转化论就地转移的困境: 农业的吸纳力下降乡镇企业滑坡离土离乡(民工潮、进城) 农民就业的空间去向不是按人们的主观愿望和设想预先规定, 而是由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历程以及由此而造成的产业的地区布局决定。两个规律: 择业的意愿和动机: 人往高处走社会经济发展规律: 产业结构变化和经济发展不平衡: 两个规律导致三个基本流向: 农业流向非农乡村流向城镇落后地区流向发达地区在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中,一切有利于农民自由地离开土地、离开农村, 而向其他产业、城镇流动的理论、政策、做法, 都是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反之, 则是违背历史发
小城镇建设辅导8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