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野先生》
欧小兰
学习目标
1.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特征和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法。
2.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理解作者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
3.了解本文运用两条线索组织材料的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忆及老师,三味书屋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寿镜吾先生令童年鲁迅信服、敬畏,而在日本仙台医专留学时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则如日后鲁迅在回忆中所说的:“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那么藤野先生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为什么让鲁迅这样深情感念呢?今天,我们将一起去感受这段难忘的经历,认识这位给鲁迅以鞭策的先生。(板书文题、作者。)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
(1)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
樱花(yīng) 绯红 (fēi) 宛如(wǎn ) 油光可鉴(jiàn )
落第(luò) 畸形(jī) 不逊(xùn) 深恶痛疾(wù)
解剖(pōu) 匿名(nì) 诘责(jié) 抑扬顿挫(cuò )
教诲(huì) 凄然(qī ) 瞥见(piē) 杳无消息(yǎo )
(2)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
油光可鉴:文中是说头发上抹油,梳得很光亮,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掌故: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的传说或故事。文中指学校里过去大神的一些事情。
落第:原指科举时代应试不中。文中指考试不及格。
美其名曰:(把不美的事物)美化他的名字叫。
匿名:不署名或不署真实姓名。匿,隐藏。
杳无音讯:从此再也没有消息。杳,远得看不见踪影。
深恶痛疾:厌恶、痛恨到了极点。常写作“深恶痛绝”。
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1904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写作时间则是在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余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鲁迅到日本求学,本想以学医来救国救民,可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时,有一次观看反映日俄战争的影片,片中中国人看日本枪毙给俄国人做侦探的中国人的麻木神情给鲁迅以很大的刺激。从此,他弃医学文,决心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从而唤起国民的觉醒。鲁迅写此文时,正当“三·一八”惨案发生之后,鲁迅积极支持爱国学生的正义行动,与反动军阀以及反动文人进行英勇斗争,用战斗的文章来抨击“正人君子”的迫害,抒发自己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歌颂没有民族偏见、正直、热情的藤野先生所代表的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散文是同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
特点: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是指取材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神不散:是指中心必须明确,无论散文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如何灵活,都必须为中心服务。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将课文分成三个部分,并概括每一部分内容。
【交流点拨】段落层次的划分以“我”活动地点的变换为标志。可分成三个部分(全文共有38段):
第一部分(第1—3段)写“我”在东京的见闻和感受以及转到仙台求学的原因;
第二部分(第4—35段),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我”在仙台结识藤野先生,受先生教益,赞扬先生的崇高品质
《藤野先生》[25]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