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文化那达慕盛会“那达慕”在蒙古语中是娱乐和游戏的意思, 是蒙古族传统的群众性集会,也是一年一度的盛大节日。那达慕具有悠久的历史。 1225 年,成吉思汗战胜花剌模,为庆祝胜利, 曾举行过隆重的那达慕盛会。古时的那达慕主要进行男子三项竞技赛,即赛马、射箭和摔跤。近代的那达慕大会又增加了读书、唱歌、跳舞、下棋、射击、马球、马术、田径等活动项目, 而且成了男女老少共同参加的群众性文艺体育活动,男女青年还可以借机谈情说爱,即所谓的“敖包相会”。现在那达慕已成为集民族体育、文化艺术、集市贸易、产品展销、招商引资、旅游观光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节庆活动。那达慕大会一般在夏季 7、8 月份举行,届时四面八方的蒙古族牧民穿着节日的盛装纷纷来参赛或观摩。同时商业部门还把大批商品运到大会所在地,搭起帐篷作为临时商店,供牧民们选购。文工团、剧团、乌兰牧骑演出队、电影放映队、科技展览部门也赶到大会为牧民们演出,使“那达慕”更丰富多彩。每年 7、8 月间,内蒙古大草原歌舞的海洋、花的海洋, 人们用“那达慕”形式庆贺风调雨顺的丰收年, 赞颂美好的生活。蒙古族舞蹈安代舞: 在蒙古族传统民间舞蹈中, 安代舞以其浓厚的民族风格和健康活跃的艺术特色, 为各族人民所喜闻乐见。相传很久以前, 科尔沁草原有父女二人相依为命, 姑娘突然得了一种怪病, 神智恍惚, 举止失常, 几经医治不见起色, 老阿爸只得用牛车拉上女儿前往它乡求医。行途中车轴断裂,女儿病情加重,奄奄一息,老阿爸急得绕车奔走, 以歌代哭。歌声引来附近百姓, 见此状无不潸然泪下, 皆随老阿爸身后甩臂跺足, 绕行哀歌。不料姑娘悄然走下牛车, 尾随众人奋力而舞, 待发现时,她已跳得汗如雨注,病愈如初。消息不胫而走。以后,人们皆仿效这种载歌载舞的方式,为患有类似病症的青年妇女治病,取名“安代”。又在求雨、祭敖包、那达慕大会等群众集会中采用, 并广为流传,逐步发展成为自由地表现思想感情和生活的集体舞。依据习俗, 早期的安代舞表演场地, 中间立一断轴车轮或木杆( 意为镇妖避邪之物), 参加者围成圆圈, 右手握一块绸巾或扯起蒙古袍下摆,随领唱( 领舞者) 边歌边舞。曲调悠扬婉转,韵味醇厚,善于表达情感。唱词内容丰富, 活泼生动, 富即兴色彩。舞蹈动作主要有: 原地踏脚摆绸或向旁轻移;前倾身甩绸立起后向前“小踢步”迈动;边绕圈奔跑边甩绸;连续做“吸腿跳”步并用力向两旁甩绸等。育呼尔舞: 流传在呼伦贝尔盟布利亚特蒙古族聚居地区, 于传统节日或喜庆的场合以群舞的形式表演。舞时男女各半, 相互拉手成横排或圆形, 载歌载舞。主要动作有: “擦地拖步”、“跺踏步”、“跑跳步”等。身体动律自然和谐, 时而左右摇摆, 时而前俯、后仰。并随着歌声和“育呼尔”的呼号声逐步推向高潮。该舞爽朗、流畅, 有着自由、舒展的特色。蒙族舞中另有表现赛马、射箭、摔跤等民族习俗的舞蹈,亦有特色。灯舞、盅碗舞: 系节庆欢宴、亲朋相聚时所跳的一种女子独舞, 主要流传在鄂尔多斯草原。因受地点( 蒙古包) 道具( 灯碗) 所限,基本上是在原地跪、坐、立而舞。主要凭借手、腕、臂、肩的挑、拉, 揉和以腰为轴的前俯、后仰进行表演。技艺精湛者,亦能双手各托燃灯,边快步奔走边作流星般盘绕动,此时灯焰飘忽摇曳,舞姿轻盈流畅,富有独特魅力马头琴由来马头琴以琴杆上端雕刻的马头而得名。最早的马头琴中心任
蒙古族文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