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野先生
鲁迅
【教学目标】
①了解作者留学日本的情况,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和本文的写作背景
②把握课文的组织结构,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③学习本文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的品质的写法
①整体感知课程内容,批注法理清文章段落结构
②片段梳理分下人物个性
①理解本文语言浓厚的感情色彩
②深入理解作者思想和藤野先生的伟大人格
【教学重难点】
①学习本文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的品质的写法
②理解本文语言浓厚的感情色彩
③深入理解作者思想和藤野先生的伟大人格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春有春花,夏有夏花,人的心里也会开花,一些不能忘记的事,一些难以忘怀的人,就是我们心中常开不谢的花。如果有一天细细拾掇,慢慢品味,就成了鲁迅先生所说的《朝花夕拾》,那么今天,就让我们跟随鲁迅先生一起,去欣赏那朵开在鲁迅先生心头的“藤野之花”吧!
二、作者简介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曾留学日本仙台医科专门校(现东北大学)。“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1902年4月,鲁迅22岁,他怀着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理想,去日本留学,在东京的弘文学院补习日文。1904年9月,转赴仙台,进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毕业于爱知县立医学校(现名古屋大学)的藤野先生,在鲁迅入学的两个月前,升格为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的解剖学教授。鲁迅在此认识了这位日本学者,并且同他建立了深厚的师生友谊。在日本军国主义影响下,当时的日本人对中国人民抱有狭隘的民族偏见。但藤野先生并不如此,他对来自弱国的鲁迅毫不歧视,倍加爱护,并以自己的高尚品质给鲁迅以极大的影响。
这篇散文写于1926年10月12日,当时作者鲁迅正遭受北洋军阀及其御用文人的迫害,从北京南下,来到厦门大学任教,作者作此文予以怀念藤野先生,此文最初发表于同年十二月出版的《莽原》半月刊第23期,后收入散文集《朝花夕拾》。
三、初步感知
1、检查预习,正字正音
绯(fēi)红 瞥(pīe)见 畸(jī)形 遗民 不逊(Xùn)美其名曰
2、课文梳理
第一部分(第1—3段):写“我”在东京的见闻及感受。
第二部分(第4—35段):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我”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和离别,赞扬先生的崇高品质。
第三部分(第36—38段):写“我”离开仙台后怀念藤野先生的感情,以及先生的崇高精神对我的激励与鼓舞。
四、批注阅读,研习人物
,我们学习过的人物有《阿长与山海经》中的阿长,《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寿镜吾先生,还有一个就是本文的《藤野先生》,他是个日本人,鲁迅先生为何对他如此难忘?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走近认识这位给予鲁迅先生鞭策的先生!
2、写离不开事,课文是通过哪些事件反映藤野先生的个性的,自读课文,有目的地筛选信息,批注事件以及注意性格!
预设:初见先
藤野先生[142]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