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黄鹤楼教学设计[2].doc


文档分类:幼儿/小学教育 | 页数:约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黄鹤楼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采取多种朗读形式,感受诗中的气韵。
2、品味感受诗歌所体现的物是人非、归思难禁以及思乡之情思想感情。
2.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诗中涉及的传说,感受作者对物是人非的感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课前诵读《登金陵凤凰台》(幻灯片1)。出示图片(幻灯片2)后谈话:这是与湖南岳阳楼及江西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的黄鹤楼(3)。除了被誉为三大名楼之外,黄鹤楼还有“天下江山第一楼”和“天下绝景”之称(4)。走进黄鹤楼一楼可见仙人乘鹤的陶瓷壁画(5),登上黄鹤楼最高层可以俯瞰长江美景(6)。在《唐才子传》中还曾记载李白曾登黄鹤楼想题诗纪念,但当他看到崔颢的《黄鹤楼》后,自认无法超越,就此收手。只在崔诗下面题了行字,“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便飘然离去(7)。事后对崔颢的这首诗念念不忘,曾两次作诗模仿此诗的格调。如:课前我们所诵读的《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山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怎样的一首诗能令诗仙李白自叹不如且两次模仿,这首诗有怎样的独到之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被誉为“唐人七律第一”的古诗《黄鹤楼》。板书(8)
温故互查(9)
1、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通常规定每首__句,计四联。分别称为___联、___联、___联、___联。其中第二三联的上下句应是_____句。律诗要求全诗通押一个韵,限____韵。
2、《黄鹤楼》选自________。崔颢,_____人,___代诗人,有《崔颢诗集》。
3、黄鹤楼故址在湖北武汉蛇山的_______上。因三国时蜀汉名相____登仙后,曾驾黄鹤在此休息而得名。
定向自学
定向:。。。(10)
自学:(11)。(多形式、节奏四三或二二三、发音规范)。(建议:每人主译一联)(诗意12)
合作探究(13)
1、诗文中用了什么神话传说?引用传说的作用是什么?诗文将传说与眼前的景物结合在一起抒发了怎样的情感?(空、空)
2、描写诗人登临黄鹤楼所见江上情景的诗句是? 请你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展现的画面?
(诗中的芳草是什么意象?芳草比喻愁思,芳草萋萋形容愁思浓郁。乐景反衬哀情。)
3、诗中最能概括诗人感情的是哪个字?诗人要表达的是何种感情?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
展示答疑(幻14)
首联起 神秘传说 物是人非
黄鹤楼 颔联承 仙人已去 岁月苍茫 怀古思乡
崔颢 颈联转 登楼所见 晴朗明丽
尾联合 思乡之情 悠远绵长
疑问预设:诗中黄鹤再三出现,颔联没有对仗,而且上句用了六个仄字声,下句用了五个平字声,未能遵守律诗的平仄、对仗的要求。但从“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的角度看,这里正是由于放弃了对仗,才避免了语调的平板、缓慢,使意和神得到了自由畅快的表达。
分层训练(幻15)
1、崔颢在《黄鹤楼》一诗中,运用了情景交融的写法,抒发了游子悲苦的思乡之情

黄鹤楼教学设计[2]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1651012****
  • 文件大小17 KB
  • 时间2021-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