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复苏cpr指南规范.doc2019 年心肺复苏 (cpr) 指南
2010 年心肺复苏 (CPR) 指南解读 新指南 20 条核心建议 ( 1)
进一步强调胸部按压的重要性, 建议尽量减少胸部按压的中断;
( 2) 强调跟踪和触发系统可以检测病情正在恶化的患者, 且能预
防院内的心搏骤停; ( 3) 增加了在院外设置心源性猝死相关的
警告标识的认识; ( 4) 对于院外、 非急诊医疗服务人员目击的
电除颤, 不推荐特殊的 CPR 时间点; ( 5 ) 在除颤器充电时持
续行胸部按压, 减少电击前后的间隔。
( 6) 不再强调心前区捶击的作用; ( 7) 在心导管室或
心脏外科术后立即出现的室颤和无脉室速, 可使用 3 次快速、 连续
电击; ( 8) 在不能建立静脉通路时, 不再建议气管插管内给药,
可通过骨髓腔途径给药; ( 9) 在治疗室颤或室速时, 应在第 3
次电击后、 胸部按压再次开始时给予肾上腺素, 然后每3〜5 min
给药 1 次。
第 3 次电击后, 也应给予 300 mg 的胺碘酮; ( 10) 在心
室静止或无脉电活动时, 不再建议应用阿托品。
( 11) 早期行气管插管的重要性下降; ( 12) 进一步强
调了 CO2 图的重要性, CO2 波形图能够证实气管插管的位置, 持续
监测气管插管的位置和 CPR 的质量, 能为恢复自主循环提供一个早
期标识; ( 13 ) 超声成像在高级生命支持中的潜在作用得到认可;
( 14) 自主循环恢复 ( ROSC) 后高氧血症的潜在危害也得到了认可。
应认真监测动脉血氧饱和度。
一旦自主循环恢复,
吸入的氧气浓度应该被滴定,以使动脉血氧饱和度达到94 %〜
98%; ( 15) 对于心脏骤停后综合征进行了更多的细化和强调。
( 16) 一个有结构的复苏后治疗计划可改善 ROSL 后心搏骤
停患者的存活率,这一点已得到认可; ( 17) 进一步强调初期经
皮冠脉介入术在 ROSL 后患者(包括昏迷) 的应用; ( 18) 修
订了血糖控制的建议:
ROSC 后成人血糖值超过 10 mmol/L 应进行治疗, 但要避免低
血糖; ( 19) 应用治疗性低体温治疗心搏骤停后昏迷的存活者;
( 20) 承认目前许多公认的预测因子不可靠, 尤其对已用治疗性低
体温进行治疗的情况下。
关键点一 成人基本生命支持 初始人工呼吸 在需要行
CPR 的成人中, 心搏骤停更多可能是来自于心脏的原因, 所以 CPR 应从胸部按压开始。
最佳的胸部按压技术包括:
(1) 按压胸部至少 100 次/分, 深度至少为 5 cm , 但按压
深度不应超过 6 cm; ( 2) 在每一次按压后要让胸廓充分回弹; ( 3)
按压与放松的时间应大致相等。
只行胸部按压的 CPR 对接受过培训的救援者及相关专业人
员来说, 胸部按压联合人工呼吸是实施 CPR 的首选方法。
如果旁观者不能或者不愿意进行人工呼吸, 则应鼓励他们只进
行胸部按压, 或者是在急救电话中指导他们进行胸部按压。
抢救者的危险 抢救人员应每 2 min 进行轮换, 以免因抢救
者疲劳而引起按压质量的下降。
变换抢救人员不应中断胸部按压。
自动体外电除颤 未接受过培训的普通人和专业人员使用自
动体外电除颤器均安全有效。
在专业人员到达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内, 普通人可以使用自动体
外电除颤进行电除颤。
公共场所行电除颤程序 自动体外除颤器程序应在公共场所
广泛应用。
研究表明, 警务人员作为第一反应人行 CPR, 可使存活率达
49% 〜74%。
自动体外电除颤器使用 尽管证据有限, 但为了早期电除颤
(目标为在发病后 3 min 之内) , 应在医院内使用自动体外电除
颤器。
应使足够的医疗保健人员接受培训, 从而保证在医院内任何地
点发生心搏骤停的患者能够在 3 min 内接受第一次电击。
手动与半自动模式电击 许多自动体外电除颤器能够以手动
模式与半自动模式进行操作, 但在已经证实的研究中, 两者在
ROS、C 存活率、 出院率等方面没有总体差异。
尽量减少电击前间隔 停止胸部按压与实施电除颤之间的延
迟必须保持在一个绝对的最小值范围内; 即便是5〜10 s的延迟也
可降低电击的成功率。
通过以下两点可将电击前间隔缩短到 5 s 以内:
一是在除颤器充电时持续进行胸部按压;二是由指挥者进行协
调, 组成一个高效的团队, 在电击后立即开始胸部按压, 将电击
后间隔最小化。
整个除颤过程不应使胸部按压中断大于 5 s 。
除颤前的 CPR 回顾性研究分析发现, 如果患者发病已超过
5 min , 则急诊医
心肺复苏cpr指南规范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