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集体备课《闭关锁国》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
⑴知道明、清“海禁”、闭关政策、清王朝自大封闭心理的基本概况。
⑵了解清乾隆后期出现由盛转衰,面临内乱外患深重危机的原因所在。
【过程与方法】
比较明海禁与清海禁的差别。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闭关锁国”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反映,是自大封闭心理的体现,是一种消极落后的政策。
⑵ 通过分析,使学生认识正是因为清王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统治阶级更加愚昧无知,中国社会日益落后,中国才失去了一次了解世界,与时俱进,崛起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机会。
⑶通过对比,使学生明确对外开放是一个国家繁荣强盛的必由之路,而“闭关锁国”只能导致愚昧和落后。
【教学重难点】:
重点:“闭关锁国”政策
难点:“闭关锁国”的原因和影响
【教学用具】:教材、课件、地图册
【教学方法】:讨论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明初的郑和下西洋,使中国扬威海外。时隔200多年,中国的国门却紧紧地关了起来,是什么原因促使当时的统治者采取如此下策,“闭关锁国”政策又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这是本节课所要探讨的问题。
一、“闭关锁国”的过程
对明朝“海禁”的情况和清朝从“海禁”到闭关的过程进行整理和探索。
1、明朝“海禁”
明成祖时是明朝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明中期以后,由于倭寇之患,明政府又厉行海禁,并封锁沿海港口,销毁出海出海船只。戚继光平息倭患之后,明朝开禁,允许人民出海贸易,结合小字使学生体会到开放政策给中国带来的活力。
归纳:海禁——松弛——严禁——开禁。
2、清朝从“海禁”到“闭关”
清初是严行海禁,将沿海人民内迁50里的措施,目的是为了断绝东南沿海对郑成功等抗清力量的物质供应,
1683年,康熙统一台湾,至此,全国归于统一。于是,清政府设立海关,准许外商来华贸易。
1757年,乾隆下令封闭沿海通商口岸,只许欧洲船只在广州一处通商,并且只许和朝廷特许的“行商”做买卖,实行闭关政策。乾隆后期还拒绝同英通商,嘉庆时继续拒绝通商。
归纳:海禁——开放——闭关(顺治——康熙——乾隆、嘉庆)
二、“闭关锁国”原因
1、防范自卫的产物
防范自卫既有防范海疆不受西方殖民者入侵,又有害怕外国商人与沿海居民往来会“滋扰生事”的含义。而对当时世界形势不了解的清朝统治者,梦想紧锁国门,永保王朝统治。
2、自然经济为根源
清朝前期,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比较稳定,不需要外来商品也可自我供给。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思想上的反映,也是造成清朝统治者故步自封、闭关自守的根本原因。
3、自大心理的反映
清朝统治者妄自尊大地视西方为“夷”、为“藩臣”,就是这种自大心里的典型反映。
三、“闭关锁国”的不利影响
1、一定程度上起了防止西方殖民者入侵的作用
“闭关锁国”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西方殖民者的入侵,有维护主权和民族独立的考虑。但它并不能削弱西方殖民主义者的力量,相反却妨碍了中国自身的发展,导致了经济的停滞和倒退,最终仍无法防御西方殖民者的入侵。
2、更大程度上导致了中国的落后挨打
不加分辨地关闭国门,是导致中国与世界的隔绝,中断了正常的外贸和外交活动,阻碍了中国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中
《闭关锁国》教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