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种猪生产
第一节 种猪生产力
第二节 配种
第三节 妊娠
第四节 分娩
第五节 泌乳
第六节 提高母猪年生产力
种猪生产第一节种猪生产力
1
第一节 种猪生产力
猪种生产力就是种猪维持正常繁殖机能生育后代的能力。
母猪的繁殖力是养猪生产的一项重要经济指标。
影响种猪生产力水平的因素除遗传因素外,还包括管理水平、气候类型等多种因素。
种猪生产第一节种猪生产力
2
母猪各项主要繁殖性能的理论水平和实际生产力水平表
项 目
理论值范围
中等水平
优秀水平
性成熟(日龄)
150 ~ 210
180
受胎率(%)
60 ~ 100
85
95
胚胎死亡率(%)
20~40
35
25
窝活产仔数(头)
6 ~ 18
窝断奶仔猪数(头)
6 ~ 14
断奶前死亡率(%)
5 ~ 25
12
5
断奶到受胎间隔(天)
8 ~ 20
16
7
产仔间隔(天)
135 ~165
158
146
年产仔窝数(窝)
~
母猪年产仔猪数(头)
15 ~ 28
19
25
种猪生产第一节种猪生产力
3
一、猪群组成
猪群划分的标准:年龄、体重、性别和用途。
1、哺乳仔猪:出生后吮乳开始至断奶前的仔猪;
2、断奶仔猪:断奶至70日龄(或25kg左右)的仔猪;
3、育成猪:70日龄(或25kg左右)仔猪至4月龄留作种用的幼猪;
种猪生产第一节种猪生产力
4
4、后备公猪:5月龄至初配前留作种用的公猪。
5、后备母猪:5月龄至初配前留作种用的母猪;
6、种公猪:凡已参加配种的公猪都称为种公猪。
检定公猪:指12月龄左右从初配开始至第一批与配母猪产仔断奶阶段的公猪;
基础公猪:指16月龄以上经检定合格的公猪。
种猪生产第一节种猪生产力
5
7、种母猪:
初产母猪:指生产第一胎仔猪的青年母猪;
经产母猪:指生产两胎以上的母猪;
鉴定母猪:指从初配开始至第一胎仔猪断奶的母猪;
基础母猪:指一胎产仔经鉴定合格,留作种用的母猪;
空怀母猪:仔猪断奶后至再次妊娠前的母猪;
妊娠母猪:从卵子受精开始至分娩前的母猪;
哺乳母猪:指分娩开始至仔猪断奶前的母猪
种猪生产第一节种猪生产力
6
8、育肥猪:用来生产猪肉的猪统称为育肥猪。
—— 生长猪:指体重25kg或30kg至50kg或60 kg(不作种用)的猪;
(或者70日龄至120日龄的猪);
—— 育肥猪:指体重50kg或60kg至90kg或100kg以上的猪。
(或者120日龄至屠宰日龄的猪);
种猪生产第一节种猪生产力
7
二、猪群中各种猪的比例
一个正常的繁殖猪群应包括母猪、公猪、后备猪,各种猪所占比例以基础母猪群体数量为标准衡量。
—— 本交:公母猪比例一般在1:20~30;
—— 人工授精:公猪数量可大大减少;
后备母猪:是每年淘汰和补充基础母猪数的2倍以上。
种猪群的年龄结构对生产指标影响很大,各种不同年龄的猪,应保持适当的比例,以保证猪群的更新和正常周转。
种猪生产第一节种猪生产力
8
母猪群的年龄结构
类 型
年龄(年)
占基础母猪总数(%)
备注
鉴定母猪
1-
40-60
不包括在基础母猪群内,经一产鉴定合格者转入基础母猪群,不合格者淘汰育肥。
基础母猪
-2
35
2-3
30
3-4
20
4-5
10
>5
5
核心母猪
2-5
25
包括在基础母猪内,主要为本场提供后备猪
种猪生产第一节种猪生产力
9
三、种猪的淘汰标准
母猪:
1、产仔数少,仔猪不均匀,死胎多;
2、泌乳力差,乳头形状不好且发育不良,瞎乳头;
3、连续2 ~ 3个发情期配不上种;
4、采食缓慢,行动迟缓,皮肤无光泽,眼睛无神;
5、母性不好,有恶癖,仔猪哺育率低,年龄偏大,生产性能降低。
种猪生产第一节种猪生产力
10
种猪生产第一节种猪生产力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